明代文學傢。字德涵,號對山、滸西山人、沜東漁夫。陝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經筵講官等。正德五年(1510),劉瑾被誅,康海受牽連而免職。歸鄉裡後,以山水聲伎自娛。他是前七子之一。作品有雜劇《中山狼》、散曲集《沜東樂府》、詩文集《對山集》。

  康海創作的雜劇《中山狼》是講述東郭先生救一隻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幾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過對狼的本性的揭露,罵盡一切負國傢、負父母、負師友的無恥之徒,同時嘲諷諷瞭迂腐的東郭先生“無所不受”的“仁心”,頗有深意。全劇緊湊,富有戲劇性。曲白生動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樸的特點,劇中狼、老杏、老牛開腔說話,情態逼真,饒有童話色彩。一說《中山狼》雜劇是為影射李夢陽負恩而作。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數30餘首、小令200餘首,曲作的主要內容一是抒發其憤世嫉俗的情懷,如“真個是不精不細醜行藏,怪不得沒頭沒腦受災殃。從今後花底朝朝醉,人間事事忘。剛方,溪落瞭膺和滂;荒唐,周全瞭籍與康”(〔雁兒落帶過得勝令〕)。表現瞭他自認為無辜遭殃的滿腹牢騷,並夾雜著幾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傾吐其徜徉山水的閑情逸致,如〔叨叨令〕《秋興次渼陂韻》就著重表現瞭作者對“有時節望青山看綠水乘嘉樹,有時節伴漁樵歌窈窕盟鷗鷺”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寫得豪放爽健。但有時過多的生造和堆砌詞藻,是其缺點。

  康海也有詩,數量頗繁富,但多率直之作,比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