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篇名。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辭章句》的次序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為屈原。宋代洪興祖則疑《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4 篇非屈原作(《楚辭補註》)。明代許學夷也以《惜往日》、《悲回風》二篇非屈原口氣,疑為唐勒、景差等人所作(《詩源辨體》)。清代顧成天則定《惜誦》、《惜往日》二篇為河、洛間人所作(《讀騷別論》)。而近人還有說《哀郢》為莊莊辛所作的(錢穆《先秦諸子系年》)。但所有這些懷疑,多以文氣為判定真偽的標準,尚無確鑿有力的證據。

  關於《九章》名稱的意思,王逸訓“章”字為“著也,明也,言己所陳忠信之道甚著明也”,顯系出於漢代經生陋說,不足為訓;朱熹認為《九章》乃“後人輯之,得其九章,合為一卷”(《楚辭集註》),較為合理。至於輯錄、題名者,或認為是劉向,或認為是淮南王幕府中的文學之士,尚無定論。

  關於《九章》各篇的寫作時、地問題,王逸認為它們都是屈原流放於江南時所作;朱熹則認為“非必出於一時之言也”(《楚辭集註》)。細觀《九章》各篇內容,朱說較符合作品實際。至於《九章》中各篇的具體寫作時間及其排列次序,明代黃文煥,清代林雲銘、蔣驥及現代楚辭學者各有考訂,說法不一。

  《九章》各篇的思想內容,因並非出於一時一地,所以應當分別看待。其中《惜誦》表現瞭詩人在政治上遭受打擊後的憤懣心情,內容略與《離騷》前半篇相似。《涉江》似是自敘放逐江南的行跡,反映瞭詩人高潔的情操與黑暗混濁的現實生活的矛盾。《哀郢》一說作於莊蹻暴郢之後,一說作於白起破郢(前278)之後,抒寫瞭詩人對破國亡傢的哀思及對人民苦難的同情。《抽思》大概作於屈原被疏於漢北之時,抒發瞭詩人見疏於懷王之後的怫鬱幽怨之情。《懷沙》為屈原自沉之前不久所作,一說為懷沙石沉江,一說為懷念長沙,其中著重敘寫瞭詩人正道直行、不隨世浮沉的節操以及準備以死來殉理想、殉信仰的決心。《思美人》反映瞭詩人思念其君而不能自達,但又不願變心從俗的心情。《惜往日》有人認為是屈原的絕命詞。概敘瞭詩人一生的政治遭遇,為因讒人破壞和國君昏庸使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而深感痛惜,也表示瞭必死的決心。《桔頌》一般認為是屈原早期的作品,通篇就桔的形象和特征作出擬人化的描寫,可以看成是作者人格和個性的縮影。《悲回風》則流露瞭一種低徊纏綿的憂苦之情。

  《九章》各篇的藝術風格和成就,也不一律。其中《桔頌》一篇清新秀拔,別具一格,從辭賦的體裁上說,開瞭體物寫志的先河。《哀郢》、《涉江》、《懷沙》三篇情景交融,詩味腴厚,在《楚辭》中允稱上品。其寫景之句如“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宛然如畫。抒情語句如“楫齊揚以容與兮,哀見君而不再得。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懇摯纏綿,頗有回腸蕩氣之致。至於《惜往日》、《悲回風》二篇,藝術上較他篇略為遜色。

《九章·桔頌》圖 清代門應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