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色釉瓷。清代瓷書中有霽藍及積藍等名稱。霽藍為雨後天晴的天藍色,積藍則為同音字,祭藍指祭祀用的藍釉器皿。這3種名稱都指清代藍釉瓷器。藍釉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在900~1250℃窯溫下均可燒成。唐代鞏縣窯出土有藍釉器物標本,屬於低溫鉛釉陶範疇。景德鎮窯藍釉始於元代,從傳世及出土器物中可知元代藍釉有4種:①純藍釉,器物不加裝飾;②藍釉帶印花或劃花裝飾;③藍釉描金,如1962年河北保定窖藏出土有匜、杯及杯托等;④藍釉飾以白龍紋,傳世品有藍釉白龍盤及藍釉白龍紋紋梅瓶,也曾出土過1件梅瓶。明代藍釉傳世者有宣德、嘉靖及萬歷時期的器物,宣德時期以盤為多,碗次之,器底楷書“大明宣德年制”6字款,款式有青花雙圈6字款與劃花雙圈6字款。嘉靖時期除盤碗外,尚有爵杯、扁形執壺、罐及小件爐、瓶等。萬歷時期藍釉較嘉靖時期少,除盤碗外,有藍釉帶白色花卉紋飾的瓶、盤等。元、明兩代藍釉瓷器釉面光澤較強,清代則與之不同,多屬桔皮釉,尤以雍正時期為明顯,瓶、罐、盤、碗等,藍色純正無疵,達到瞭爐火純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