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語法學傢。生於薩瓦地區。年輕時來到巴黎,和詩人馬萊伯過從甚密,以後常出入於王公貴族之門和著名的沙龍,為語言問題的權威評論傢。

  1647年,沃日拉發表《法語芻議》,他認為法語既然是一種統一的民族語,就應當有一定的規範,應當加以整頓。為瞭找到語言正確的標準,他第一個明確地劃分出“好的語言習慣”和“壞的語言習慣”。好的語言習慣是少數優秀人物的語言,即宮廷語言,也是當時作傢們語言的健康部分。他認為法語是最純潔和清晰的,所以要要反對含混晦澀,反對矯揉造作,主張措詞要有分寸,力求自然、優美。

  16世紀的法語詞匯原來沒有一定的規范。一個詞有許多同義詞,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同義詞,而是作傢們隨意編造的。這決不意味著詞匯豐富,而是雜亂無章,生拼硬湊。沃日拉努力的結果,給很多詞都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否定瞭許多濫造的新詞,反對編造令人難解的標新立異的詞,對法語的純潔化起瞭重大的作用。在法語句子結構方面,沃日拉區別出許多正確的和錯誤的例句。

  《法語芻議》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後來修訂重印若幹次。這部著作對作傢們起瞭指導性的作用。高乃依和很多作傢把它看作必備的參考書。後世法國語法學傢都推崇沃日拉這部法國語言史上的裡程碑式的名著。

  法國語言史認為17世紀是現代法語開始定型的時期,沃日拉的歷史功績,在於對現代法語開始定型作出瞭貢獻。沃日拉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參加並領導法語大詞典的編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