В.В.沃羅夫斯基

  俄國革命傢、政論傢、文學批評傢。生於莫斯科一波蘭工程師傢庭。在莫斯科高等技術學校求學時加入大學生革命小組,1894年起為“莫斯科工人聯盟”成員。不久以革命活動遭到囚禁(1897~1899)和流放(1899~11902),1902年流亡國外。1903年後屬於佈爾什維克派,先後為列寧的《火星報》撰稿,參加《前進報》和《無產者報》等的編輯工作。1905至1911年為敖德薩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南方局組織者之一。1912年再次被流放。1915年後在國外從事革命工作。十月革命後先後任駐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全權大使(1917~1919)、駐意大利大使(1921~1923)。1923年參加洛桑會議時被白匪殺害,遺體葬於莫斯科紅場。

  沃羅夫斯基學識淵博,通曉6種歐洲語言。文學評論約占他的論著四分之一,是其著述主要部分。他的批評活動於19世紀末在流放地開始,而其開展則主要在斯托雷平反動時期,他利用這一武器來配合政治鬥爭。在《戰後之夜》(1908)、《論現代派的資產階級性》(1908)、《巴紮羅夫和沙寧》(1909)、《列奧尼德·安德列耶夫》(1910)等文中,他批判現代派和頹廢派所宣揚的享樂主義和悲觀主義思想,指出文學上的反動隻是重復社會上的反動思想;這些文學冒充進步或革新純系神話,它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所產生並為他們“自我慰藉所需要的腐爛的果實”;而作者的反人民的傾向必然毀滅自己的創作才華。在1908至1912年發表的關於別林斯基、杜勃羅留波夫和皮薩列夫等評論中,他捍衛革命民主主義者的優良傳統,闡明他們同自由主義貴族的本質區別,反對當時自由派利用他們為自己張目。沃羅夫斯基要求文學從社會的運動和發展中反映其主導的趨勢。他肯定契訶夫、佈寧、庫普林等舊現實主義作傢的創作能夠描繪生活中“基本的、最重要的特征”,具有認識意義;同時指出他們隻看到社會過程的前一半,即舊事物的瓦解,卻忽視這個過程的後一半,即新事物的誕生。他認為,能表現新興的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的,隻有無產階級作傢。他歡迎並捍衛革命“海燕”高爾基,並從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展來分析高爾基的思想和創作的發展(《論馬·高爾基》,1902;《馬克西姆·高爾基》,1910)。雖則他在這方面的論述中有一些觀點值得商榷(《再論高爾基》,1911;《兩個母親》,1911),但總的說來,卻為高爾基研究以至無產階級文學的理論基礎的奠定作出瞭貢獻。

  沃羅夫斯基和普列漢諾夫、盧納察爾斯基是俄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開創者。他強調文學的階級性和黨性,斷言任何作傢必然具有傾向性,批評所謂創作“自由”和“純藝術”的虛偽性,並有力地證明進步或反動的世界觀在文學真實反映現實上的正負作用。他的評論文章具有強烈的論戰性質,同時表現出透徹的邏輯和細膩的鑒賞力。在中國,30年代就翻譯介紹過他的文集,新近又出版瞭他的《論文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