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青銅器。造型、紋飾相似的有3件,一件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另兩件分別於1965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百花潭,1977年出土於陝西省鳳翔縣高王寺。器體造型均為戰國早期流行的圓壺型式:侈口、斜肩、鼓腹,腹徑最大處在壺身中部。肩部兩側有獸面銜環。有蓋,蓋上有3個鴨形鈕(故宮所藏的一件蓋已失)。壺身佈滿異色金屬鑲嵌的圖像,構圖形式為橫向展開作多層分組配置。每層圖像以斜角雲紋飾帶間隔開。人物均為側影,不表現五官。每個人物均作單層平面配置,不表現縱深關係。。但人物動作生動,人物之間的組合關系很明確。房屋、船表現為剖面,以清楚地展示活動於其中的人物動態。這些圖像在繪畫表現技法上尚處於幼稚階段,但其題材內容多方面地展現瞭戰國時期貴族生活的場景和戰爭、狩獵等活動。是瞭解戰國時期繪畫形式和表現技巧的重要實物資料。

  百花潭出土銅壺高40厘米,口徑13.4厘米,腹徑26.5厘米,足高2厘米。器身圖像分為4列:最上一列分為兩組,左為習射,表現一組著長衣、佩劍、持弓的貴族正魚貫進入上層的屋內演習射箭,其下有仆役在鼎、俎旁操作。右為采桑,表現一群男女在桑林中采桑、運桑,構圖優美,穿插得宜。第2列也分為兩組,左為表現以貴族宴飲為中心的樂舞活動。其左邊有一雙層樓房。樓上有貴族正在宴飲。樓下表現一組伎樂撞鐘、擊磬、吹笙,樓外一群執矛的表演者正應合著鼓師擊鼓與丁寧的節拍翩翩起舞。據推測,所表演的是古代的幹戚之舞(武舞),或即四川地區古代的巴渝舞。右組為以弋射為中心的活動。4 射者仰射雁群,有7隻雁已被射中落地。其右有屋二層,下部作弧形帳篷狀,其中有人物和射落的雁,似為與弋射有關的活動,上層的屋內有人習射。第3列為水陸攻戰圖,分上下層,表現步兵交戰、攻城和舟戰的內容,情景激烈;最下一層上部為狩獵圖,有禽獸31頭,4獵人持矛與獸搏鬥,下部有以雙獸組成的桃形圖案一周(見彩圖)。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紋飾與百花潭出土壺基本相同。高王寺出土壺無采桑、攻戰內容,其弋射部分特別精采,表現出弋射過程中的不同瞬間,準確而生動。

宴樂攻戰紋銅壺(戰國) 四川成都出土

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宴樂漁獵攻戰紋壺

  古代青銅器紋飾直接表現生活的圖像流行於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除鑲嵌圖像外,還有花紋突起和刻紋兩種表現形式,其表現題材不出上述范圍,而以狩獵紋最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