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畫傢。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對繪畫、工藝、建築都很擅長。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閻立本繼承傢學,尤長繪畫,而且有政治才幹,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顯慶元年(656)閻立德歿,他由將作大將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擢升為右相,當時薑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

  閻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尤以道釋人物畫著稱,曾在長安慈恩寺兩廊畫壁,頗受稱譽,《宣和畫譜》所載宋代內府收藏閻氏作品,道釋題材占半數以上。他又工寫真,不少肖像畫是為瞭表彰功臣勛業而創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繪《秦府十八學士圖》系表現秦王李世民屬下的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寫真,圖其形貌,畫卷中對每個人的身材、相貌、服飾、年齡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動而具體的刻畫。貞觀十七年(643)又奉詔畫長孫無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24功臣像於凌煙閣,成為繼漢代麒麟閣、雲臺畫功臣像之後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畫創作活動。唐代凌煙閣畫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遊師雄曾據流傳粉本摹勒上石,現尚有少部分石刻畫像流存於陜西省麟遊縣,計存蕭璃、魏徵、李棭、秦叔寶4像,皆為全身執笏肅立,惜面部形象殘毀,據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詠及凌煙閣肖像為“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秦瓊)、鄂公(尉遲恭)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可知是非常傳神的。閻立本還曾奉詔為唐太宗畫像,後經人傳寫於長安玄都殿東壁,一時傳為名跡。

  閻立本的不少創作活動與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關系。據記載,他畫過《職貢圖》、《西域圖》、《外國圖》、《異園鬥寶圖》,都是通過對邊遠各民族及國傢人物形象的描繪,反映唐王朝與各民族的友好關系,從而歌頌政權的強大。他曾畫《魏徵進諫圖》則是表現太宗時名臣魏徵敢於直諫,從而歌頌唐太宗善於聽取臣下意見的美德;他曾畫《永徽朝臣圖》,系表現高宗時的大臣肖像;又畫《昭陵列像圖》,則是樹立在太宗陵墓兩側的各族首領石雕像的設計圖,可惜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凌煙閣功臣圖》(宋代石刻摹本)

  現存傳為閻立本作品多為摹本。但從中依然可看到他在繪畫上的風格特色。

  《步輦圖》(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故宮博物院)是現存閻立本的重要作品。系反映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幹佈仰慕唐王朝典章制度,派祿東贊到長安通聘,要求通過與唐公主和親而永結和好,受到唐太宗贊許的重要事件。作品描繪瞭唐太宗召見祿東贊的場面:一側畫太宗坐步輦上,前後由眾宮女抬護擁隨,另一側畫祿東贊在典禮官導引下謁見,作品成功地刻畫瞭太宗的睿智與喜悅和祿東贊對太宗的敬仰之情,對不同地位、民族、身份的人物都表現得真實得體。全圖不畫背景,手法簡潔,生動地記錄瞭歷史上漢藏兩族友好關系的盛舉,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見彩圖)。

《步輦圖》(唐) 閻立本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還有描繪漢至隋代13個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邊遠民族及國傢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職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唐太宗派監察禦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圖》(此圖有兩卷,一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藏遼寧省博物館)。雖然這些作品與閻立本的關系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瞭初唐時期繪畫的風貌。

  閻立本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從傳為他的作品所顯示的剛勁的鐵線描,較之前朝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人物的精神狀態有著細致的刻畫,都超過瞭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