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電影事業隨之恢復和發展。

  重建電影事業 1945年底,在蘇聯佔領區內,由進步電影工作者組成一個電影工作組,負責重建電影事業。1946年2月,新聞雜誌片《目擊者》第一期問世。4月,由K.梅切格拍瞭一部有關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大會的紀錄片《統一》,接著又完成瞭一部《1946年五一節》。波茨坦附近的巴伯爾斯貝格製片基地迅速恢復起來,1946年5月,德發電電影制片廠宣告成立。

  公司成立的頭幾年(1946~1949),故事影片的年產量迅速上升,從3部增至12部。在影片題材方面,除重點拍攝揭露希特勒統治時期罪惡的反法西斯主義影片,如《兇手就在我們中間》(1946,導演W.施陶特)、《陰影中的婚姻》(1947,導演梅切格)、《旋轉》(1949,導演施陶特)、《彩色格子佈》(1949,導演梅切格)等外,也拍瞭一些反映戰後現實的作品,如:《自由的土地》(1946,導演M.哈比希)、《橋》(1949,導演A.波爾)以及驚險片《搜捕》(1947,導演W.克林格爾)和其他喜劇片等等。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建國後的第一部影片,是S.杜多夫拍攝的表現一個資產階級傢庭成員對待新生活態度的《我們每日的面包》。梅切格根據紐倫堡審判的材料拍攝的揭露法本化學公司對鞏固希特勒政權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起作用的影片《群神會》,也於1950年問世。但是50年代初期,民主德國電影卻經歷瞭一個低潮,故事片年產量一度下降到5部,在藝術創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成為反映現實題材影片的通病。1952年下半年,德國統一社會黨就電影問題召開瞭專門的會議,提出發展民主德國電影的一系列措施。

  1954年,民主德國電影出現轉機,一批優秀影片相繼問世。如梅切格的《臺爾曼傳》(上下集,1954~1955),成功地塑造瞭德國無產階級領袖的形象(G.西蒙飾演臺爾曼),對攝制革命歷史題材的樣式做出瞭貢獻。其他革命歷史題材的影片還有杜多夫的《戰勝黑夜》(1954)、梅切格與G.賴施的《水兵之歌》(1958)、《魔鬼圈》(1955,導演K.巴爾豪斯)等等。

  電影事業的發展 50年代下半葉,K.沃爾夫、G.克萊因、F.拜爾等一大批新人崛起,他們和老一代導演一起使德發公司的影片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在題材、體裁、風格、樣式各方面更加多樣化。這一時期反法西斯題材的影片有杜多夫的《科隆上尉》(1956),沃爾夫的《康復》(1956)、《麗西》(1957)、《星》(1959),F.科爾的《五顆子彈殼》(1960),H.卡洛夫的《他們叫他阿米哥》(1958)等。反映現實題材的影片有梅切格的《皇宮與茅屋》(1957)、克萊因的《柏林浪漫曲》(1956)、沃爾夫的《尋找太陽的人》(1958)、巴爾豪斯的《隻有一個女人》(1958)、杜多夫的《愛情的迷亂》(1959)等等。

  進入60年代以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電影的特點之一是註意刻畫主人公的性格,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影片,如沃爾夫的《馬門教授》(1961)、科爾的《赤身在狼群中》(1963)、J.庫納特的《維爾納·霍爾特歷險記》(1965)等。此外,現實題材的影片有《美好的年代》(1964,導演G.呂克爾)、《洛特的女人》(1965,導演E.京特)。其他影片還有《分裂的天空》(1964,導演沃爾夫)、《彎角的旗幟》(1967,導演梅切格)、《告別》(1968,導演京特)、《死者青春常在》(1968,導演庫納特)。有關李卜克內西的二部曲,即由賴施導演的《隻要我還活著》(1965)和《雖然如此》(1972),是當時很重要的兩部影片。

  70~80年代突出的影片,反法西斯題材的有《撒謊者雅各佈》(1974,導演科爾)、《白天與黑夜之間》(1974,導演H.勃蘭特)、《媽媽,我活著》(1976,導演沃爾夫)、《未婚妻》(1980,導演呂克爾與賴施)。根據文學名著改編的影片有京特的《洛蒂在魏瑪》(1975,T.曼原著)、《少年維特之煩惱》(1976,哥德原作),沃爾夫的《戈雅,或認識的艱難道路》(1971,L.福伊希特萬格原著)等。涉及道德題材的影片有《運動場上的裸體人》(1974,導演沃爾夫)、《魔術師安東》(1978,導演賴施)等。有關婦女問題的影片有京特的《第三者》(1972)、《鑰匙》(1974),沃爾夫的《女歌手索妮》(1979,與W.科爾哈澤合作),K.H.海曼的《訂婚風波》(1983)等。

  其他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紀錄電影是很有成就的,最著名的紀錄電影工作者首推桑達克夫婦。他們的重要作品有《你和你的同志》(1956)、《條頓劍在行動》(1958)、《俄羅斯奇跡》(1963)、《一個德國女人的日記》(1968~1969)等。

  設在巴伯爾斯貝格的高等電影學校除為電影事業培養人才外,也從事研究工作,並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電影資料館共同編纂《電影指南》(每年一本)。民主德國的電影刊物有《電影明鏡》與《電影與電視》等。

  自1956年起,在萊比錫舉辦國際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自1965年起包括電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