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德·西卡

  義大利電影演員兼導演。1902年7月7日生於索拉,1974年卒於法國的塞納河畔訥伊。成長於那不勒斯一個小職員傢庭。20年代,他開始在舞臺上和銀幕上扮演輕鬆喜劇中的角色。他的出色演技和堂堂儀錶使他在20年代末成為最受受意大利觀眾歡迎的演員。30年代,他主要從事電影表演,在將近40部影片中扮演角色,並從1935年起建立瞭自己的劇團。40年代初,他開始對導演工作產生興趣,1940年,他把他早期的一個舞臺劇《紫玫瑰》拍成電影,自己擔任主角。這是一部感傷的情節片。接著,他一連導演瞭3部抒情喜劇片:《品行端正的馬德蘭》(1941)、《梯麗莎的禮拜五》(1941)、《女修道院的燒炭黨人》(1942)。在拍攝這些影片時,德·西卡不僅身兼劇作傢、導演和演員之職,而且在其他電影藝術技巧上也得到瞭全面的鍛煉。

  《孩子們在註視我們》(1943)是一部公認的具有新現實主義萌芽的作品,通過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的眼睛看到瞭成人世界的自私和偽善,揭示瞭孩子的不幸與痛苦。這部影片是對法西斯電影的挑戰,因而遭到官方評論的反對。這是德·西卡與C.柴伐蒂尼的第一次合作,它奠定瞭他們日後在創作上長期合作的基礎。描寫戰後意大利流離失所的兒童生活的《擦鞋童》(1946)使德·西卡成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該片體現瞭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若幹藝術原則,如情節淡化、街頭拍攝和非職業演員等。接著,德·西卡創作瞭他的3 部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傑作:描寫失業工人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描寫無傢可歸的米蘭窮人的《米蘭的奇跡》(1951)以及描寫領養老金者孤獨貧困的《溫別爾托·D.》(1952)。他執導的《屋頂》(1956)被認為是新現實主義電影的最後一部作品。

  德·西卡的影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與尖銳的社會批判、怪誕的諷刺色彩與輕松優美的喜劇性、深刻的心理描寫與豐富的日常生活細節結合在一起。

  由於缺乏拍片的資金,德·西卡不得不接受大量片約,用當演員的酬金來拍攝自己想拍的影片。因此他一生隻導演瞭25部影片,卻在150多部影片中扮演過各種各樣的角色。60年代,德·西卡的創作發生瞭明顯的變化,從拍攝反映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轉向拍攝由大明星主演的娛樂片,如《喬恰拉》(1960,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昨天、今天、明天》(1963)、《意大利式的結婚》(1964)、《一個新世界》(1966)、《向日葵》(1969)等。在這些影片中,運用非職業演員這一藝術原則已不復存在,意大利著名電影明星S.羅蘭和M.馬斯特羅亞尼成為他的許多影片的主要演員。

  70年代,在拍攝《芬齊──孔梯尼傢的花園》(1970)一片時,德·西卡又重新回到反法西斯題材上來,該片曾獲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1971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德·西卡最後的兩部影片是《短暫的休假》(1973,次年獲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航行》(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