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印度用烏爾都語創作的文學。烏爾都語在巴基斯坦列為國語;在印度主要為北方穆斯林所使用,被列為官方語言之一。烏爾都語文學淵源於波斯古典文學,於11、12世紀開始發展。它的第一個詩人是阿密爾·霍斯陸(1253~1325),他首先運用波斯古典詩歌的格律和音韻寫詩,曾被譽為“印度的鸚鵡”,著有詩集《哈裏格·巴裡》。15至17世紀,烏爾都語文學在德幹、比賈佈林、戈爾康達、維傑亞訥格爾各穆斯林王國得到發展,波斯語文學中的雙行詩、四行詩以及抒情詩、哀挽詩、頌詩等等詩體,都在烏爾都語文學中廣泛流行。著名詩人有穆罕默德·古利·古特佈·夏赫(1581~1611),他創作瞭第一部反映德幹現實生活的詩集《古特佈·夏赫詩集》。比賈佈爾的著名詩人易卜拉欣·阿迪爾·夏赫(1580~1627)創作的歌集《九歌》,具有古代印度文學和音樂的傳統。德幹著名詩人瓦裡(1668~1744)的詩常為人所模仿,他的《瓦裡詩集》開一代詩風。此後由於德幹王國喪失獨立,烏爾都語文學中心轉移到印度北方德裡,形成德裡詩派。這一派的詩人有夏赫·阿佈魯(1692?~1747)、西拉傑·烏德·丁·阿爾祖(1689~1756) 、夏赫·哈蒂姆(1699~1791),以及密爾·特基·密爾(1722~1810),他的抒情詩集《愛情的火焰》和《愛情的海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18世紀末的散文作品,如童話和故事,大多根據梵文古典文學和波斯文學加以改寫,其中流傳至今的有密爾·阿門的小說《花園與春天》(1803)。詩人米爾紮·迦利佈(1797~1869)的《迦利佈書札》,則被認為是烏爾都語散文的范本。

詩人阿密爾·霍斯陸

  隨著莫臥兒帝國的崩潰,德裡詩派也走向沒落,許多詩人、作傢紛紛離開德裡前往勒克瑙,隨後形成瞭以風格綺麗婉約著稱的勒克瑙詩派。朗金(1755~1834)、簡·薩哈佈(?~1897)等人寫作的艷情詩風靡一時。詩人納茲爾·阿格巴拉巴迪(1735~1830)則極力加以反對,他采用民間語言寫詩。

  由於英國在印度北方的統治,烏爾都語文學中心又曾一度轉移到德幹和蘭普爾。成就顯著的詩人有阿密爾(1828~1900),著有詩集《彼岸的明鏡》;米爾紮·達格(1831~1905),著有詩集《達格的花園》;以及達斯利姆(1820~1911)、賈拉爾(1884~1909)等人。

  19世紀末烏爾都語文學進入啟蒙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反映瞭1857至1859年民族起義失敗後激烈動蕩的社會。當時有的作傢主張維護舊的文化傳統,有的主張全盤模仿西方,又有的倡導革新。重要的作傢有為現代烏爾都語文學奠定基礎的賽義德·艾赫默德·汗(1817~1898),詩人哈利(1837~1914,著有《哈利六行詩集》)和小說傢艾赫默德·納茲爾(1836~1912),他的小說《新娘的明鏡》描寫瞭中產階級的生活。

  20世紀初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文學作品也反映瞭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識的覺醒。作傢力圖以傳統的形式描寫新的時代和現實生活。傑出的詩人穆罕默德·伊克巴爾(1877~1938)的愛國詩篇對現代烏爾都語文學產生瞭深遠的影響,他的詩集有《駝隊的鈴聲》(1924)、《傑伯列爾的羽翼》(1935)、《格裡姆的一擊》(1936)、《漢志的贈禮》(1938)等。普列姆昌德(1880~1936)首先描寫農民的生活,表現瞭他們的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薩加德·查希爾(1905~1973)等人的短篇小說合集《星火》(1933)批判瞭宗教、道德和傳統習俗。作傢蘇德爾辛、阿裡·阿巴斯·侯賽尼、哈米杜拉·阿弗薩爾等人在普列姆昌德的影響下,大多描寫城鄉勞動者。薩達特·哈森·曼杜(1912~1955)的作品,除瞭少數屬於自然主義速寫式的短篇小說外,多數描寫下層人民的生活,刻劃他們被壓抑的頹廢的自卑的心情。在詩歌方面,詩人費茲·艾赫默德·費茲(1911~  )、馬赫杜姆·莫希烏丁(1908~1969)、阿裡·薩爾達爾·賈弗裡 (1913~   ) 、艾赫默德·納迪姆·卡斯密(1916~   )等人創作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新詩歌。30年代,米拉季(1910~1949)與努爾·穆罕默德·拉希德(1910~  )等人的詩作模仿西方流派,有形式主義的傾向。

  印度獲得獨立以及印巴分治以後,有不少小說描寫分治後印巴人民的苦難,例如艾·納·卡斯密的短篇小說《帕爾密夏爾·辛格》、塔基瓦爾·薩姆裡的中篇小說《血染田野》、克裡山錢達爾(1914~1977)的中篇小說《叛徒》、霍·艾·阿巴斯的短篇小說《阿旃陀》等。

  印度獨立以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國內階級矛盾漸趨尖銳,有不少作品反映瞭這一時期的階級鬥爭和爭取民主權利的鬥爭,暴露瞭社會的黑暗面,表達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印度作傢克裡山錢達爾的中篇小說《當田野蘇醒的時候》描寫特倫加納的農民反對封建主義的鬥爭。拉·辛·貝迪的中篇小說《一條骯臟的被單》描寫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霍·艾·阿巴斯的中篇小說《四顆心──四條道路》(1959)塑造瞭建設新印度的勞動者的形象。女作傢庫拉杜爾·艾因·海達爾 (1927~  )的著名小說《火河》(1959)涉及印度各個歷史時期的哲學、美學和歷史,力圖表達印度文化面貌。肖格特·賽迪基的小說《真主之鄉》通過一個流浪兒的不幸遭遇揭露瞭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獲得1960年巴基斯坦文學最高獎──阿達姆吉文學獎。女作傢哈蒂嘉·麥斯杜爾(1927~  )以傢庭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庭院》(1962)獲得1963年阿達姆吉文學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烏爾都語詩歌創作中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但不少詩人仍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印度詩人阿裡·薩爾達爾·賈弗裡的詩集《又是一場夢》(1965)反映瞭印度人民的覺醒。巴基斯坦詩人費·艾·費茲的詩集《訴怨》(1941)、《風之手》(1953)、《獄中詩抄》(1956)、《壓在石下的手》(1965)都很著名。巴基斯坦詩人艾·納·卡斯密在40年代以後深入鄉間描寫農民、船工、牧人的勞動與生活,作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因而有“旁遮普的鄉村歌手”之稱,1963年以新詩集《忠誠的大地》獲基爾迪巴基斯坦作傢獎。巴基斯坦詩人賈法爾·塔希爾的詩作《七個國傢》(1962)獲1963年阿達姆吉文學獎。印度詩人阿赫德爾·烏爾·愛曼的詩作《回憶》獲1963年印度文學院獎。

  

參考書目

 旁遮普大學:《印度巴基斯坦穆斯林文學史》,拉合爾,1959。

 薩·阿赫德爾:《烏爾都語文學簡史》,拉合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