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傢。生於賓夕法尼亞州一富裕傢庭,早年就讀於國外。1893年入拉德克利夫學院攻讀心理學,1897年畢業,進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腦解剖學。1902年輟學,離美赴歐,此後大部分時間住在巴黎。在巴黎時對先鋒派藝術運動發生興趣,熱心加以提倡和支持。20年代許多新起的詩人、小說傢、畫傢、音樂傢、戲劇傢出入於她在巴黎的文藝沙龍,使她名噪一時。“迷惘的一代”一詞就出自她之口,以後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流派的名稱。

  斯泰因開始始創作時就是文學改革的試驗者。為瞭準確地描寫真實,她一反前人作品中華麗和雕琢的修辭手法,而模仿兒童的簡樸、單調、重復和不連貫的語言,註重文學的聲音和節律,從而創造出一種稚拙的文體。她還吸收電影的特點,用重復的但又有細微差別的文字和句子來表現一種流動的、連續不斷的景象。她不大用標點符號,特別是問號、冒號和分號,認為是累贅。她的這些看法和寫作實踐,對海明威、司各特·菲茨傑拉爾德、舍伍德·安德森等人影響甚大。

  斯泰因的主要作品有《三個女人的一生》(1909),是她文體上和題材上的試驗之作,包括《安娜》、《蓮娜》和《梅蘭克塔》三個短篇,寫兩個女仆和一個黑白混血的女人不幸的一生;《美國人的成長》(1925),是她的最有特色但也最為難懂的作品,寫她一傢三代的經歷;《愛麗絲· B·托克拉斯自傳》(1933)以她的秘書和朋友為主要人物,其實是她的自傳。她的論著有《作為解釋的作文》(1926)、《怎樣寫文章》(1931)、《記敘文體》(1935)、《美國講演集》(193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