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說傢。父親是鞋廠小職員。從小靠獎學金就學,1927年畢業於累斯特大學化學系,1930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隨後留校任研究員並擔任教學和行政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及戰後在政府任職,1957年封為爵士,1964年加封為勳爵。

  斯諾領悟到研究人和社會較之研究科學更為重要,便放棄科學研究而從事文學創作。主要作品是1940年至1970年所寫的11部既有連續性又可獨立城篇的小說,總題為《陌生人和兄弟們》,包括《陌生人和兄弟們》》(1940)、《光明和黑暗》(1947)、《希望時刻》(1949)、《院長們》(1951)、《新人》(1954)、《歸傢》(1956)、《富人的良心》(1958)、《事件》(1960)、《權利的走廊》(1964)、《理智沉眠》(1968)和《結局》(1970),其中以《院長們》為最佳,真實地反映瞭大學內的權力鬥爭,描繪瞭20至60年代英國社會和政治的全貌以及西方社會在經營管理和科學上所出現的錯綜復雜的問題。此外,還有《探索》(1934)、《政治鼓動傢》(1972)、《在他們的智囊中》(1974)等小說。

  在創作上,斯諾反對使用意識流和隱晦象征等手法,也不贊同弗洛伊德主義和存在主義在文學中泛濫。他基本上繼承瞭特羅洛普、薩克雷、喬治·艾略特、高爾斯華綏等作傢的現實主義傳統。他曾寫過論文《特羅洛普傳》(1977)和《現實主義作傢》(1978),認為今後的小說應盡量少些實驗性,而應更緊密地聯系人和他的社會環境,從而跟上時代的主要精神。

  斯諾於1958年曾發表一篇題為《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的演講,在西方引起廣泛爭論。他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革命力量是科學,可以使世界免除貧窮落後和疾病等弊病,但科學傢又不為人所重視和瞭解,而科學傢也對文學的興趣淡薄;另一方面,文學傢對新科學的發展陌生,甚至茫然無知,思想落後於現實,甚至趨於保守反動。因此,他主張在這兩種文化之間架起一座相互瞭解、相互溝通的橋梁,以利社會的發展。

  斯諾的思想屬於自由派人道主義,對西方社會的發展抱樂觀態度,但晚年流露瞭悲觀失望的情緒。他最後一部作品是偵探小說《一層粉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