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爾·安哇爾

  印尼詩人。生於棉蘭,1940年遷居雅加達。1943年日本佔領期間開始寫詩。他的詩突破瞭印尼的傳統形式,不易為一般人所接受。詩的內容也不符合當時日本推行“大東亞戰爭”的需要。因此,他的成名和發生影響主要要是在1945年獨立以後。1946年11月,凱裡爾同一些年輕詩人和畫傢創立“文壇社”。開始時曾寫詩歌頌民族獨立革命,以後鬥爭形勢趨於不利時,他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日益明顯,作品中充滿消極頹廢的情緒。

  凱裡爾第一個采用西歐現代派表現主義的手法,打破相沿成俗的傳統格律,為印度尼西亞新詩歌開辟瞭道路。他從事詩歌創作的時間不長,作品不滿百首,但由於他大膽創新,影響卻非常深遠,引起的爭議也非常激烈。他的詩從思想內容到藝術風格深受荷蘭現代派詩人馬爾斯曼、斯勞沃霍夫等人的影響,宣揚“活力論”,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意志,認為“活力”是體現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活力”在受到民族獨立鬥爭的鼓舞時,可以表現為積極的戰鬥精神,例如他的著名詩作《蒂波尼哥羅》(1943)就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但這類作品不多;而更多地表現為要求個人欲望得到最大的滿足,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縱欲主義成瞭他的詩歌的基調。這在他的著名的詩作《我》(1943)中表現得最集中。他把自己比作“離群的野獸”,不願受任何約束。

  凱裡爾對提高印度尼西亞詩歌語言的表現力有很大的貢獻,但他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縱欲主義也給後來的詩人以消極的影響。因此當有人尊他為“四五年派的先鋒”時,遭到進步作傢的反對,認為他不能代表1945年八月革命的精神。對他的評價也有爭論。

  凱裡爾的詩集有《塵囂》(1949)、《尖石、被剝奪者和絕望者》(1949)以及同阿斯魯爾·薩尼、利法伊·阿賓二人合寫的《三人向命運怒吼》(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