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趾源

  朝鮮李朝末期學者、詩人、小說傢。字仲美,號燕巖。1737年3月5日生於漢城(今首爾)一封建貴族傢庭。幼失父母,由祖父撫養成人。16歲時從實學派思想傢李亮天(榮木堂)學習漢文。年輕時未應科舉,1769至1770年隱居黃海道道金川郡燕巖峽,廣泛研究農耕方法。後遊歷名山大川,接觸人民生活,研究社會。1780年6月,隨堂兄樸明源率領的使團到中國祝賀乾隆70歲生日,遊歷瞭北京和承德,與當時的學者尹嘉銓、王明皞多次進行筆談,切磋學問。同年8月回國。1786年進入仕途,曾任監役、漢城府判官、安義縣監、沔川郡守、襄陽府使。1805年12月10日病逝於漢城。

  樸趾源繼承瞭實學派先驅者柳馨遠和李瀷的先進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極力提倡研究現實問題,學習先進文化、技術,主張改革現行不合理的制度。他反對儒傢的“修身齊傢”和“治心養性”,主張“利用厚生”。例如在《課農小抄》和《限民名田議》等文章中,就提出瞭改進耕作方法和限制土地所有等進步主張。他在文學上反對盲目仿古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主張“文以寫意”、“法古創新”和“模寫真境”,對實學派思想和文學的發展作出瞭貢獻。

  他在文學上成就最大的是小說和散文。流傳下來的有9篇用漢文寫的短篇小說,除《許生傳》和《虎叱》外,收錄在《放璚閣外傳》中的《馬駔傳》、《穢德先生傳》、《閔翁傳》、《兩班傳》、《金神仙傳》、《廣文傳》、《虞裳傳》,都是他青年時代的作品。其中不少篇以辛辣的諷刺筆法,揭露社會的種種黑暗。《兩班傳》寫一個不事生產、空談禮教的“兩班”(貴族出身的迂儒),因無力償還積欠的官糧,具結出賣兩班“名份”,而買主發現它竟“不值一錢”。《虎叱》寫北郭先生與寡婦私通,被人發現,半夜逃到野外,被一隻老虎斥為“天下之巨盜,仁義之大賊”,揭穿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學者的偽善面目。《穢德先生傳》寫掏糞者的勤勞和儒學者吃喝玩樂的寄生生活。《許生傳》寫棄學經商的許生和“邊山群盜”(即農民起義軍)在無人島上建立瞭一個作者所理想的平等社會。《熱河日記》是一部紀行文學作品,詳細記述瞭作者1780年出使中國的見聞,有沿途風景和風俗人情的描寫,有和中國人士交遊的記述。書中有關政治、經濟、哲學、文化、歷史、天文、地理等的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創作的漢詩約40餘首,如《叢石亭觀日出》、《道中乍晴》、《田傢》等,大多描繪農民辛勤勞動的場景和田園景色。

  樸趾源很多作品長期以抄本流傳。1900年出現瞭一部兩卷本的選集;1916年,朝鮮詩人金澤榮在中國上海將他的部分著作編為3卷本的《燕巖集》出版;1931年朝鮮出版瞭包括他全部著作在內的6卷本《燕巖集》。

  

參考書目

 金河明:《燕巖樸趾源》,北京,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