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皮蘭德婁

  義大利小說傢、怪誕戲劇作傢。1867年6月28日出生於西西裡島阿格裏琴托城一個商業資產階級傢庭。先後進入帕勒莫大學和羅馬大學學習,後在德國波恩大學研究文學和語言學。1892年回到義大利,執教於羅馬高等師範學校。大學學時代曾寫過一些抒情詩。由於20世紀初發表的長、短篇小說,才使他躋於意大利著名作傢的行列。他一生共寫瞭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近300篇(取名《一年的故事》,計15卷)。早期的短篇小說和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受到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影響,描寫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西西裡的風土人情和貧窮落後,表現下層人民的境遇,揭發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宗教勢力的罪惡和陳腐的道德觀念。這些作品註重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筆觸細致、真切、深沉。

  以後,皮蘭德婁的創作傾向發生瞭轉折。他認為,人們置身於其中的客觀世界,人的自我世界,都不是單純如一的,而是象萬花筒一樣地變幻莫測。因此,藝術再也無法立足於真實地摹寫現實。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卡爾》(1904)、《老人與青年》(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1915)是體現這種觀點的代表作。

  《已故的帕斯卡爾》寫鄉村圖書館管理員馬蒂亞·帕斯卡爾兩次拋棄原先的身份,尋求另一個“自我”的經歷。第一次他因同妻子爭吵,憤然出走,人們認定他失足溺死,他被迫改名梅司,開始戴上“假面”生活。但由於失去真實的“自我”,他在生活中處處感到被現實拋棄的痛苦,於是他制造瞭梅司投河身亡的假象再度出逃,企圖恢復真實的“自我”──帕斯卡爾的生活,但卻再也無法回到原先的生活中去。皮蘭德婁借助怪誕、離奇的情節表明社會生活中充斥著迷亂、荒唐,人隻能給“自我”戴上種種“假面”,逃遁於虛幻的現實之中,而最終仍然找不到一席安身之地。

  皮蘭德婁曾根據自己的短篇小說改編瞭幾部反映西西裡生活的劇本,例如《西西裡檸檬》(1910)、《利奧拉》(1916),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成就。嗣後,相繼寫出瞭一批怪誕劇,進一步發展瞭《已故的帕斯卡爾》等小說中的主題,贏得瞭世界聲譽。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描寫自稱是某個劇本中的六個人物,被作者所拋棄,闖進一傢劇團的排演場,要求導演把他們的戲排演出來。他們訴說自己的艱難身世,隨著劇情的進展,戲中戲與戲融為一體,虛構的劇中人的遭遇變成在舞臺上表現的真實事件。皮蘭德婁借此揭示現實生活是由一系列幻影組成,變幻莫測,人的“自我”同樣是一系列的幻影,人就生活在這種紊亂之中。

  《亨利四世》(1922)是皮蘭德婁另一部著名的怪誕劇。主題仍然是“自然”與現實、“自我”與“假面”的沖突。一個青年紳士在化裝遊行中被情敵暗算受傷,失去理智,以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自居。12年以後,他清醒過來,試圖恢復原先的生活,然而已不可能,註定要永遠裝作瘋人生活下去。現實給他鑄就瞭這具瘋人的“假面”,這就是悲劇的根源。

  皮蘭德婁的怪誕劇突破瞭傳統戲劇的規范,幻覺與現實、過去與現在的界限消失,人物被置於最荒唐離奇的環境裡,通過誇張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情節來表達充滿哲理的思想,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他的戲劇創作反映瞭20世紀初意大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內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的條件下,中小資產階級在社會上失去立足點的思想危機。

《亨利四世》劇照

  1926至1934年,皮蘭德婁帶領他的劇團到歐美各國演出,引起巨大的反響。193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1936年12月10日逝世。

  

參考書目

 L.Russo,I Narratori,Milano-Messina,1958.

 C.Salinari, Miti e coscenza del deca dentismo italiano, Milano,1960.

 L.De Castris,Storia di Pirandello,Bari,1962.

 F.Vidia,Invito alla lettura di Pirandello, Milano,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