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西南部馬哈拉斯特拉邦的馬拉提民族文學。最早的文學作品是11世紀宣傳那塔教派思想的《不朽的對話》,最早的詩人是穆貢德拉賈(1128~1198),著有《智慧之海》和《美妙的仙酒》,歌頌庇護他的王公,宣傳那塔教義。從此直至17世紀,稱為虔誠文學時期,詩人多半是宗教改革傢。他們反對正統的印度教,反對偶像崇拜和陳舊的儀式,主張在毗濕奴大神的化身羅摩和黑天面前人人平等,作品帶有民主色彩。他們採用口語寫作,對民族語言的發展也產生瞭重大影響。這時期主要的詩人有遮納希沃沃爾 (1271~1296)、納姆代沃(1270~1350)、埃格納特(1533~1599)、杜卡拉姆(1608~1649)和薩默爾塔(1608~1682)等。遮納希沃爾有兩部詩作《不朽的感覺》和《智慧之神》,宣傳新的教義,描寫社會生活、勞動生產和天文地理等,被推崇為當時的“百科全書”。納姆代沃是遮納希沃爾的弟子,他的詩歌嘲笑婆羅門,贊頌農民、手工業者和民間藝人。他還寫瞭《遮納希沃爾傳》。14世紀後,宗教改革運動趨向高潮,詩人們更加關註社會和民族問題。埃格納特寫瞭9部詩作,如《那塔──薄伽梵往世書》、《真諦──羅摩衍那》等,表達瞭建立太平盛世的理想。16世紀後半期,杜卡拉姆寫瞭許多抒情詩,表達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和對外來統治者的憎惡。同時,他寫瞭大量虔誠詩。詩人薩默爾塔的主要作品有《奴仆的學識》等,表達瞭他的民族主義思想。17至18世紀詩歌創作進入形式主義時期,有一批所謂“學者詩人”熱衷於寫作艷情詩和古典主義的長詩。17世紀的瓦曼(1608~1695)和羅庫納特以及18世紀的摩羅本德(1729~1794),是他們的代表。詩人阿遮納達斯、拉姆喬希等則采用民歌形式,抒寫馬哈拉施特拉的英雄事跡和男女戀情。

  近代現代文學中,引人註目的作品有巴巴·伯德姆納吉(1831~1906)反映婦女改嫁問題的長篇小說《漂泊在葉木納河上》和拉姆金德爾·皮迦吉·貢吉格爾(1844~1902)以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的歷史小說《解放的堡壘》。這一時期還有許多作傢宣傳民族復興的思想,其中有戈巴爾·格奈什·阿格爾格爾(1856~1895)和羅格馬尼耶·巴爾·根加達爾·提拉克(1856~1920)等。蓋什沃蘇德 (1866~1905) 是民主派詩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追隨者有古帕特·“皮”(1874~1941)和巴勒格維(1890~1918)等。與他們相抗衡的是復古派詩人,以維納耶格·吉伯盧納格爾(1872~1909)為代表。稍後,出現瞭以帕斯格爾·拉姆金德爾·丹貝(1874~1941)為代表的唯美主義流派,他們的詩歌創作有逃避現實的傾向,20世紀30至40年代的詩人都受到他們的影響。“陽光社”的詩人則努力使詩歌重新接近生活,其中以班特爾克爾、葉什溫德和基裡什較為有名。此後,又有一些浪漫主義詩人起而描繪純潔的愛情和恬靜的田園生活,唯有古蘇瑪格勒傑在詩中發出瞭反對殖民主義的呼聲。50至60年代,由於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產生瞭新詩運動,代表作傢有默爾泰克爾(1907~1956)等。

  馬拉提語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創作的奠基人是赫利·納拉揚·阿伯代(1864~1919),他寫瞭21部社會小說和歷史小說,表達瞭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願望和改善婦女地位等要求。此後有小說傢瓦門·默勒哈爾·喬希(1882~1943),他的主要作品《拉基妮》、《仁慈的神》,反映瞭不平等的社會生活。小說傢蓋德卡爾(1884~1937)的《婆羅門女兒》,提出瞭社會改革的要求。在20世紀30至40年代,最有影響的是兩位藝術主張截然不同的小說傢帕德蓋(1894~  )和康代格爾(1898~1976),前者主張“為藝術而藝術”,代表作是《魔術師》、《財富》等;後者提出“為生活而藝術”,代表作是《葉亞蒂》、《流星》。50至60年代盛行描寫風土人情的鄉土文學,如迪凱的小說描寫薩赫亞德裡地區土著民族的農村生活,班德賽的小說描寫偏僻的貢甘地區的生活,維帕沃勒·希魯爾格爾的小說則寫部落生活,大多帶有自然主義傾向,但也從各個角度揭示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短篇小說創作的發展大致與長篇小說相同,有4位作傢較為著名:根迦特爾·迦德基爾、阿爾溫德·戈克勒、帕韋和維揚格代希·馬德古勒格爾。

  在戲劇方面,20世紀30至40年代著名的戲劇傢有帕勒派卡爾(1872~1948)和馬馬·瓦雷卡爾(1894~1965)。帕勒派卡爾的《基恰格之死》是反對殖民統治的作品。瓦雷卡爾寫瞭40多部劇本,主要有《奴隸市場》、《覺醒的光》、《志願服務者》等。此外還有代沃爾 (1854~1916),高爾哈德伽爾(1871~1934)、格德格裡等,對馬拉提戲劇創作發展作出瞭貢獻。50至60年代著名的劇作傢有迦納勒格爾和代希邦代等。

  

參考書目

  克·“享斯”:《馬拉提語文學史》,阿拉哈巴德,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