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猶太裔小說傢。出生在紐約市佈魯克林區。父母都是俄國移民,父親當過小店主。他自中學時代起就喜歡寫作。在紐約市立大學畢業後,又獲哥倫比亞大學英語系碩士學位。30年代初曾在工廠裏做工,1939年起在大學執教,1949年後在教學之餘從事創作。

  馬拉默德善於描寫美國猶太人的日常生活,人物大多是受盡苦難和折磨的下層人民,如小店員、雜役、裁縫、鞋匠、小店主和失意的知識份子等。他刻劃這些小人物的樸實善良的性格,反映他們對新生活的嚮往往以及他們的理想的幻滅,尤其是通過這些人物所受的苦難,著重探討人的堅韌的毅力、同情心和高尚道德的價值,從而使他的人物具有“贖罪自救”的要求,並使作品具有抑惡揚善的寓意。

  在創作上,他繼承瞭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傳統,文筆簡潔明朗,雋永幽默,故事情節富於戲劇性,且帶有憂鬱的抒情詩意。他自認曾受契訶夫、詹姆斯·喬伊斯、海明威、舍伍德·安德森和肖洛姆·阿萊漢姆的作品,甚至卓別林的流浪漢電影的影響。他主張創作“必須真實,必須具有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作品應該使讀者激動,摧毀並改換他們的心靈”。

  他已發表10部作品,其中有6部長篇小說:《呆頭呆腦的人》(1952)、《店員》(1957)、《新生活》(1961)、《修配工》(1966)、《房客》(1971)、和《杜賓的傳記》(1979),4部短篇小說集:《魔桶》(1958)、《白癡第一》(1963)、《費德爾曼的寫照》(1969)和《倫佈蘭特的帽子》(1973)。

  馬拉默德曾獲得全國圖書獎、羅森塔爾小說獎和普利策獎。1964年被選為美國全國文學藝術學會會員,後又當選為美國作協常務理事和國際筆會美國分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