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詩人。出身於佈拉格一個貧苦傢庭,中學時期就已顯露出文學才能。曾在佈拉格查理大學學習哲學和法學。他酷愛本國古老的傳說、神話、英雄故事,並大量閱讀德國浪漫派詩人的作品。曾在義大利和捷克北部過流浪生活。大學畢業後,擔任過見習律師。他十分關註和同情1830年的波蘭起義,站在進步學生鬥爭的前列,參加組織手工業者和工人的秘密政治團體。他的作品大多以浪漫主義的筆調,描繪捷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反對專制暴政的鬥爭,謳歌自由理想。早期用德語寫作,大部分抒情詩表現瞭瞭夢幻的天國與現實世界的矛盾。在《踏進世界》一詩裡,就流露出這種情緒。《民間故事詩》則號召人們行動起來,為民族的自由而鬥爭。

  馬哈的代表作抒情敘事詩《五月》(1836),由4組長詩和兩組插曲組成。主人公維蘭是個感情熾烈的人,他被傢庭驅逐,成瞭一夥強盜的首領。他殺死瞭一個誘奸他所熱戀的姑娘的人,後來發現這個被殺的人正是他的父親。天主教會因而宣佈把他送上斷頭臺。作者提出維蘭成為強盜究竟是誰的罪過的問題。詩人在描寫5月之夜的自然景色時,充滿哲理思想,以大自然美景反襯出封建專制制度的黑暗。

  馬哈的詩歌語言通俗,富於音樂性。他的詩被譽為捷克“詩歌中的珍珠”。

  他的浪漫主義小說《克日沃克拉德城堡》(1834)、《茨岡人》(1835)以及短篇小說《瑪琳卡》(1834)等表現出追求解放、反抗外族統治者和要求民族自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