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馬爾羅

  法國作傢、政治傢。1901年11月3日生於巴黎。年輕時曾當小出版商的助手。從1920年起在左派文藝刊物《行動》上發表議論文章,結識瞭一些著名作傢、批評傢。1923年去柬埔寨叢林中尋找一座寺廟廢墟,並運出一批石雕,被法法國殖民當局指控為“掠奪文物”。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殖民主義統治有所認識,開始同情殖民地人民。後在西貢創辦報紙《印度支那》,主張“法安(南)親善”,半年後停刊。1926年初回到巴黎,著《西方的誘惑》,論述東西方的文明與價值觀。曾加入文學團體“新法蘭西評論”。1928至1933年間,他的關於亞洲的3部小說《征服者》、《人類的命運》和《王傢大道》相繼問世。《征服者》(1928)以1925年中國省港工人大罷工為題材。《人類的命運》(1933)描寫1927年上海工人舉行武裝起義,配合北伐軍攻占上海,以及漢口工人運動被蔣介石鎮壓的事件。這兩部小說都以現代中國歷史為背景,但作者卻把工人運動的組織領導者大多寫成外國人,違背歷史真實。《人類的命運》曾獲龔古爾獎金。

  1933年希特勒上臺,馬爾羅投入國際反法西斯鬥爭。他出席1934年在莫斯科召開的全蘇第一次作傢代表大會;與紀德等人一起參加瞭援救遭受德國法西斯迫害的臺爾曼和季米特洛夫的群眾運動。1935年發表《可鄙的時代》一書,在序言中表達瞭贊成共產主義的觀點。1937年西班牙內戰爆發,馬爾羅為西班牙共和國軍隊提供瞭一批戰鬥機,在馬德裡創建瞭一支國際飛行中隊,自任隊長,並多次參加飛行。1937年底發表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希望》,表達瞭他對革命戰爭所提出的理想與現實、目的與手段、友情與紀律等一系列問題的觀點,贊揚西班牙人民的正義鬥爭。

  1939年,馬爾羅加入法國裝甲部隊,1940年受傷被俘,後逃出俘虜營。這時期所作小說《阿爾滕堡的胡桃樹》(1943)正是他情緒低落與平靜生活的產物,作品失去瞭以往的革命色彩,趨向於抽象的哲理論說。1944年春他化名“伯爾瑞上校”參加佩裡格地區抵抗運動遊擊隊,受傷被捕,德軍撤退後出獄。同年,組建並指揮瞭“阿爾薩斯—洛林旅”配合正規軍參加解放阿爾薩斯的戰役。

馬爾羅手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爾羅成為戴高樂的忠實追隨者,是法蘭西人民聯盟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政府情報部長和文化部長。著有《沉默的聲音》、《想象中的世界雕塑博物館》和《諸神的變異》等書,從美學角度繼續探討關於人的狀況的哲理主題,在文藝領域頗具影響。晚年寫有風格獨特的回憶錄《反回憶錄》、《被砍伐的橡樹》和幾部藝術著作。1965年曾代表戴高樂總統訪問中國。

  

參考書目

 Pierre de Boisdeffre,André Malraux,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