Г.И.烏斯賓斯基

  俄國作傢。1843年10月25日生於小官吏傢庭。曾在彼得堡大學和莫斯科大學肄業,因經濟困難輟學。1862年開始發表作品,1864至1866年先後為《俄國言論》和《現代人》兩雜誌撰稿,1868年起成為《祖國紀事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這個時期他的創作的主要題材是小官吏和城市貧民的生活。第一部大型特寫集《遺失街風習》(1866),廣泛地描繪圖拉省的手工業者和工人的悲慘境況,以及小官吏、小市民和小商人的畸形的生活。特寫《崗亭》(1868)中的崗警,是恪守“隻捉不放”這一“座右銘”的俄國專制官僚制度的化身。在中篇小說集《破產》(1869~1871)中,作者滿懷熱情地刻畫瞭一個憎恨專制統治的工人形象,展示瞭平民知識分子的思想探索。

  70年代,烏斯賓斯基到國內外旅行,瞭解城鄉生活,同革命民粹派交往。這些印象反映在後來收入《新的時代,新的憂慮》(1873~1878)的一些短篇小說和特寫裡。從1873年到90年代初患病止,他一直被警察秘密監視。70年代末開始,他以農奴制改革後的俄國農村為創作的主要題材。在特寫集《鄉村日記》(1877~1880)、《農民和農民勞動》(1880)、《土地的威力》(1882)等作品中,描寫瞭農民的破產、富農的增加、村社的解體。他雖然接近民粹派,具有民粹主義思想,卻以他的真實反映資本主義侵入農村的作品“宣判瞭民粹派的死刑”(普列漢諾夫語)。

  80年代,烏斯賓斯基寫瞭《沒有一定的職業》(1881)、《不管樂意不樂意》(1884)等特寫和短篇小說,表現俄國知識分子在反動年代的精神探索。特寫《她使人挺起胸膛》(1885)用維納斯女神的令人振奮的、“使人挺起胸膛”的力量來對抗同時代的資產階級藝術的“垃極”,反映瞭作傢對藝術的精神作用的觀點。最後一個時期的作品有描寫民間生活的《活的數字》(1888)、《走訪移民》(1888~1889)等。在特寫集《罪孽深重》(1888)中,他初次使用“息票先生”這個形象來表現資本主義勢力。90年代初因精神病發作,寫作中斷。1902年4月6日逝世。

  作為一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傢,烏斯賓斯基熟悉城鄉底層社會,觀察銳敏,語言豐富、生動、幽默,富有政論性的熱情;作品中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列寧曾盛贊“他非常熟悉農民並具有洞察事物本質的莫大藝術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