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傢。生於哈默爾恩一貧苦的音樂師傢庭。13歲開始學徒生活,後去漢諾威求學,在同學伊夫蘭德的影響下在哥達、萊比錫等地演戲。曾在埃爾富特、維滕貝格學習神學,並任德紹慈善院教師。1780年起在柏林灰衣僧修道院任副院長,同時兼任柏林《福斯報》編輯。1782和1786年先後去英國、義大利旅行,在羅馬結識歌德。1789年任柏林藝術學院古代文化教授。他是狂飆時代為下層人民所喜愛的小說傢,他的4卷本自傳體小說《安東·賴澤爾》(1785~1794)是當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品之一。小說寫一個出身貧苦而才華出眾的青年求生的經歷,它是從早期啟蒙運動道德說教小說向古典發展小說演變的重要標志。他的美學論文《試論德國韻律學》(1786)和《論美的藝術摹仿》(1788),對德國古典美學的形成產生瞭重要影響。語言學著作《德國語言簡論》(1781)、《修辭學講義》(1791)、《德語語法辭典》(1793~1794)對純潔德國語言做出瞭貢獻。此外,遊記《一個德國人在英國的旅行》(1783)在當時頗受讀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