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和宗教性的露天磚石臺座。壇是獨立的主體建築;陛又稱階,是主要殿宇的附屬。

  禮制性的壇即祭壇,都是十字軸線對稱的幾何形高臺,按照祭祀物件、等級的不同,壇的形式、尺度、色彩也不同,歷代王朝對它們的形制都有詳細規定。如天壇常為圓形,地壇為方形,九宮壇(唐代)為方形井字分隔,社稷壇(明、清)為方形對角分隔,也有些王朝建八角形壇。為突出它們的紀念性質,壇的週邊還有許多附屬建築,主要有圍牆、欞星門、燎爐、燔柴爐、燈桿等。。宗教性的壇,主要是法壇,也稱戒壇,多為方形,高低不一,高者稱為壇城。有的還在上面建造殿宇。單座壇的體量都不太高大,但它們周圍環境空曠,圍墻低矮,色調對比強烈,造型穩重堅實,紀念性質很鮮明。

  陛實際是主體殿宇基座的擴大,常見的是凸出在大殿前面的臺。臺上還常設置一些建築小品或雕刻,如爐、龜、日規、嘉量等,以烘托其紀念性質。重要的建築用3層陛,次之為2層、1層。陛在構成主要殿宇的藝術形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明清宮殿中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在工字形3層丹陛上,增強瞭宮殿的氣派。北京天壇祈年殿下的3層圓陛(又名祈谷壇),與殿身、屋頂共同構成完美的造型。最大的陛是天壇祈年殿至皇穹宇間的丹陛橋,寬達30米,長約400米,高出地面4米多,將兩組建築串連成一個整體,是很成功的建築藝術手法。

北京紫禁城太和殿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