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小型城市建築的代表。位於山西省中部,初建於北齊(550~577),名陽邑,隋改太谷,清代成為全國票號業的中心之一。城方形,每面約長1300餘米,東、南、西牆近中處各開1座門,對門設丁字形大街,為城市縱橫兩軸,丁字街交點處建鼓樓,樓北正對縣衙,北門及北大街偏在西側。其他小街基本為正向直角相交組成網路。4座門各有城樓並建甕城,門外後期發展的部分稱關廂,東、南門由於面臨主要對外交通線,關廂較大。城內有廟宇多處,以西南部的白塔寺最大。塔建於宋金,八角77層磚建,是城內重要景點之一。與之對稱,在城東南部有文廟。城內房屋大部為平房,但由於金融業發達,房屋體量較大,質量較高。沿幹道兩側的票號商店多為樓房,並常有廊房。

  太谷的佈局是封建社會北方小城市的典型形式。縣衙在城市中部,位於中軸盡端顯要地位,突出瞭政權的重要。在市中心建高大鼓樓,是自元大都以後北方城市的普遍作法,除具有軍事意義外,又點示瞭城市中心,強調瞭佈局的規整和對稱,是幹道的對景,與城樓呼應,豐富瞭立體輪廓。類似太谷城佈局的城市現存者還有平遙、蘭州等。有的幹道是十字交叉,如西安、酒泉、大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