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隋唐墓葬的陶俑等雕塑。比較重要的墓葬中,隋代有:河南省安陽市張盛墓,安徽省合肥市西郊隋墓、亳縣隋墓,陝西省三原縣雙盛村李和墓、西安市西郊李靜訓墓等;唐代有:陝西省禮泉縣昭陵鄭仁泰墓 (664)、三原縣獻陵李鳳墓 (675)、西安市東郊王傢墳村90號唐墓、西安市東郊十裏鋪337號唐墓、乾縣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 (706)、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昭陵李貞墓、西安市西郊鮮於庭誨墓(723),河南省洛陽市關林59號唐墓,新疆阿斯塔那張雄墓,甘甘肅省秦安縣唐墓,遼寧省朝陽市韓貞墓,山西省長治市王琛墓(679),福建省漳浦縣劉坂鄉唐墓,湖北省武漢市何傢壟189號唐墓等。

  內容與制作特點 內容大致可分為6類:①鎮墓俑:包括天王俑、武士俑、鎮墓獸、十二時俑等;②儀仗俑:以牛車、乘馬、乘駝為主體的儀仗俑、武士騎馬俑、音聲儀仗俑、狩獵騎馬俑及牽馬、牽駝俑等;③僮仆俑;④動物;⑤生活用具;⑥亭臺樓閣、假山水榭等建築物模型。

  這些雕塑作品材料質地有青瓷、白瓷、三彩陶等。有的墓中還出土有貼金繪彩的大理石雕刻武士俑。

  三彩陶俑自唐高宗以後開始流行,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地區最為盛行。陶俑的制作需經過造型、制模、壓制、修整、素燒、彩繪或施釉、釉燒等過程。

  雕塑匠師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運用塑、貼、挖、劃、畫等技法,生動地再現瞭各類社會人物、動物,以及想像中的神鬼怪獸等題材,造型生動,色彩鮮艷富麗,達到瞭很高的藝術水平。

  分期 根據田野考古工作的資料,隋唐時期墓葬內陶俑等雕塑作品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①隋至唐高宗時期(589~683),題材內容上突出表現墓主人的出行儀仗,以牛車為主體的儀仗俑群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紅陶。人物體態比較清瘦修長,不很生動,依然保留瞭北朝以來陶俑的一些特點。②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684~709),儀仗俑群繼續流行,但牛車逐漸為乘馬所取代,形成以立馬為主體的儀仗俑群,胡俑數量大增。制作材料由紅陶發展為豐富多采的釉陶。種類增多,形體漸大,風格趨向奢華。人物造型勻稱,體態生動。三彩女俑多身材苗條,衣服緊窄。③睿宗至肅宗時期(711~779),題材內容由註重出行儀仗轉為註重傢居生活,僮仆俑和園宅、假山、明器等流行,音聲儀仗氣氛減弱。人物形象豐滿,軀體肥碩,神態生動。如西安市中堡村、高樓村唐墓女俑均大髻寬衣、豐厚為體,屬“吳帶當風”的風格,形成成熟的唐代造型特點,但天寶(742~756)年間以後,漸失勻稱。④德宗至唐末(780~907),厚葬成風。元和(806~820)年間以後,一般墓中陶俑數量減少,金屬俑增多,木俑又開始流行。人物造型流於豐肥臃腫,失去早期的風韻。

陜西西安中堡村出土的三彩女俑

  藝術成就 隋唐墓葬雕塑,通過具體的形象刻畫,表現瞭封建社會盛期廣闊的生活景象。如陜西省禮泉縣鄭仁泰墓出土的彩繪陶駱駝、牽駝俑,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的三彩駱駝、牽駝俑,是當時奔波於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商旅的寫照。頭戴翻沿尖帽、身著窄袖長衫、深目高鼻、滿面胡須的陶、三彩俑,正是寓居長安的中亞胡人的形象。

  西安市鮮於庭誨墓出土的三彩駱駝載樂俑,表現一匹昂首的駱駝,背上載俑5人,其中兩漢人、兩胡人手持琵琶等樂器,分別坐於駝背兩側,中間一戴幞頭著綠色圓領長衫的胡人,正揮動雙臂,應和著音樂翩翩起舞。中堡村唐墓中也出土過一件駱駝載樂俑,所載伎樂俑多至7人。

  隋唐墓葬雕塑中表現馬和各種騎馬的形象很多。如章懷太子墓、契苾明墓出土的三彩馬俑,獨孤君妻元氏墓、張去遠墓出土的陶馬俑,把西域駿馬的雄姿表現得栩栩如生。永泰公主墓、李貞墓出土的女騎馬俑反映瞭盛唐時期婦女騎馬、女扮男裝的時髦風尚。懿德太子墓出土的113件貼金鎧甲男騎馬俑,印證瞭文獻中所記載的皇室在閱兵、獻俘、講武等典禮儀式中使用金銀鎧甲的情況。此外,武士俑、天王俑、文官俑,突出地表現瞭武人的勇猛、文官的肅穆,作為辟邪之用的鎮墓獸更是充分地馳騁著作者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陜西長安嘉裡村出土的陶黑人俑

  福建省漳浦縣劉坂鄉唐墓出土的陶俑共45件,其中人面龍身俑、人面魚身俑、形俑、馬頭魚身俑形制特殊,頗具地方特色。其制作方法也不同於兩京地區,是先用含砂粘土打成長方形,然後劃出臉部、衣服、四肢的輪廓,焙燒後,表面再塗一層銀灰色,並以朱色勾繪陶俑的細部。

  山西省長治市東郊王琛墓出土有陶牽馬俑、文官俑、武士俑、女侍俑、胡人騎駝俑、男女舞俑和動物俑等形制與兩京地區唐墓的陶俑是一致的。

  遼寧省朝陽市唐韓貞墓出土的三彩動物俑,也與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俑形制十分相似,並且表現瞭共同的時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