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7~19世紀受中國明清文人畫影響而形成的畫風總稱。以清雅淡逸、信筆遣興為特點。其中,一部分著重從技法上模仿,格調較為俗氣,稱為南畫;一部分著重以對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尊崇和修養為前提,講究詩情畫意,格調高雅,稱為文人畫。但南畫和文人畫的範疇界限不清,也常常混為一體,所以述及日本文人畫流派及畫傢時,往往與日本南畫史難於截然劃分。

  中國清代畫傢伊孚九等將《八種畫譜》、《芥子園畫傳》等木版畫譜和清代畫傢的作品帶到長崎,這些些畫被泛稱為南宗畫。南宗畫與一批具有較深的漢詩、漢文教養的武士如祇園南海、柳澤淇園興味相投,他們開始模仿這些南宗畫,在作品中傳播著南宗畫風。這種畫風的新鮮感覺,引起瞭社會上和繪畫界的廣泛註意。不久,又吸引瞭對守舊的狩野派、土佐派等強烈不滿的市民畫傢彭城百川、池大雅、與謝蕪村等人,從而形成獨立的日本文人畫風,即由誠實的自然觀察和隨意的描繪技法而產生的詩趣橫溢的畫風。在畫風和技法的探求上,日本文人畫與中國文人畫相比,也別具一格。

  自從大雅、蕪村等確立瞭日本文人畫之後,在日本各地都出現瞭不少追隨者,湧現瞭許多優秀的畫傢。特別是1810~1840年間,京都、大阪一帶,岡田米山人、浦上玉堂、青木木米、田能村竹田等富於個性的畫傢相繼爭雄,形成日本文人畫的黃金時期。另一方面,在江戶出現谷文晁、渡邊華山,他們將清朝畫傢沈銓(沈南僂)的寫實作風和西洋畫風糅合一起,與關西文人畫派並立。

  日本文人畫持續發展到19世紀末,終因其程式化的局限而逐漸枯竭。明治時期可稱為文人畫傢的隻能舉出田崎草雲、田能村直入、富岡鐵齋等。其中富岡鐵齋的作品面貌別具一格,頗富影響。日本文人畫傢的特點之一是強調修養和學識,故撰述畫論者為數不少。如田能村竹田的《山中人饒舌》,中山高陽的《畫譚雞肋》,桑山玉洲的《玉洲畫趣》、《繪事鄙言》,中林竹洞的《畫法金剛杵》、《竹洞畫論》,金井烏洲的《無聲詩話》等。日本文人畫在近代文化史中可說是加深中日文化關系的一條紐帶。他們在把握中國的文人畫時,對漢學、漢詩、中國繪畫理論都下過一番功夫,他們不僅能充分理解中國明清文人畫之要諦,更能在消化日本古典藝術的基礎上充實其精神和技法,留下瞭不少優秀作品。明治以後,日本文人畫迅速衰落,至今雖有南畫院等團體,但其作品面貌已名實兩殊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