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月18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德維的亞放映瞭第一場電影,是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影片。1898年,居住在烏拉圭的西班牙人F.奧利弗拍攝瞭第一部紀錄片《幹河自行車運動場上的自行車賽》。1909年L.阿德羅埃爾創建瞭第一傢電影製片公司,主要拍攝新聞紀錄片,不久後成立格盧克斯曼發行公司也開始拍新聞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烏拉圭已拍攝瞭幾十部新聞紀錄短片。烏拉圭第一部長片誕生於1919年,片名為《金拳》(E.菲加羅導演)。整個無聲片時期的長片不多,較突出的有《岸邊邊的幽靈》(1923,菲加羅導演)、《一個巴黎小姑娘在蒙得維的亞的遊歷》(1927,H.毛裡塞導演)、《金溪小英雄》(1929,C.阿隆索導演)等。

  1936年,烏拉圭第一部有聲片《兩種命運》問世。此後所拍影片極為有限,又大多是阿根廷人導演的。在50年代,烏拉圭出現瞭一些電影俱樂部,由年輕的電影工作者和愛好者拍攝瞭一些有一定影響的影片,如《烏拉圭人的日記》(1950,E.因茲導演)、《畫傢生平》(1951,因茲導演)、《海灘城》(1959,F.穆西特利導演)等。另外,國傢旅遊部、國立大學拍攝瞭一些短片和科教片。60年代以後,長片生產幾乎停頓,市場上放映的故事片都是外國電影。在拍攝的短片中較重要的有《達斯·莫臺斯河以遠》(1960,R.法佈萊導演)、《獨一無二的烏拉圭》(1960,U.烏利韋導演)、《選舉》(1967,烏利韋與M.漢得列拉導演)、《我喜歡大學生》(1968,漢得列拉導演)、《67年的烏拉圭:肉食問題》(1970,漢得列拉導演)等。在烏拉圭電影俱樂部的支持下,烏拉圭電影資料館與其他電影資料館合作,於1971年制成由4個短片組成的《啊!烏拉圭》。1973年,烏拉圭發生政變,許多電影工作者流亡國外,電影事業日益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