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頤

  中國清代畫傢。原名潤,字伯年,後更名。生於浙江山陰航塢山,卒於上海。其父親任雲淞是民間畫工,任頤幼時隨父學畫肖像,在傳神寫照和默寫方面打下瞭紮實的基礎。青年時遷居蕭山,畫過許多燈片。其時正值太平天國攻克南京,直逼江浙沿海,,據傳他曾參加過太平軍。1864年太平軍失敗後,到寧波隨任薰學畫。同年春末與任薰離開寧波到蘇州,後寓居上海近30年,以鬻畫為生,頗負聲譽。

  任頤曾生活在社會低層,目睹帝國主義的蹂躪和上海的殖民地化,因而在一些創作中頗多針砭寄情之作,如《蘇武牧羊》(見彩圖)、《鐘馗》、《關河一望蕭索》、《送炭》、《女媧煉石》、《樹蔭觀刀》等作品,蘊含著一定的思想性。有些題材雖經反復描繪,但不斷地加以變化,絕少雷同,抒發瞭畫傢抑鬱和悲憤的心情。他在一幅《蘇武牧羊圖》上題曰:“身居十裡洋場,無異置身異域”,反映瞭他深沉的愛國之心。他畫的《無谷豐登》中鐘馗手執一束幹癟的稻谷,一小孩提著一盞被風吹得搖搖欲息的破燈籠,以諷喻清朝統治者所粉飾的“五谷豐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瞭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

《蘇武牧羊》(清) 任頤

  任頤的人物畫題材廣泛,既有歷史故事、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也有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他尤善寫真術,能夠捕捉人物一剎那之間的神情動態,被譽之為“曾波臣後第一手”。所作通景屏《群仙祝壽圖》,金箋底,設色,縱206.8厘米,橫714厘米,以12幅屏條組成一個巨幅,人物眾多,形象生動,構思奇妙,堪稱近代繪畫史上少見的佳作。他的花鳥畫,手法多樣,遠師北宋,近學徐渭、陳淳、石濤、惲壽平、華嵒,博采眾長,無論是工筆、寫意、勾勒、沒骨、設色、水墨均能運用自如。得朱耷畫冊,他更能悟得用筆之法,雖極細之畫,必懸腕中鋒。他多用濕筆,運用淡墨尤有獨到處。尤其是他能在寫意畫中摻和著水彩畫法,頗有新意,形成瞭明快、溫馨、清新而又活潑的畫風。他的山水畫,也別具丘壑,氣象萬千,構圖層出無窮,不落時流畦徑,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牡丹》

  任頤兼善塑像。據說他曾用宜興陶土,塑制其父一小全身像,“狀至入神”。他制作的茗壺酒瓶以及種種器皿,造型新穎別致,可惜作品沒有流傳下來。

  任頤自幼植根於民間藝術之中,又適當吸取瞭西洋畫的有益成分,畫過人體,對民族傳統藝術理解較深,敢於創新,成為上海畫派的主將,近代畫壇上的大師,被徐悲鴻稱為“仇十洲(仇英)後中國畫傢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