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中國史籍上稱為暹羅。它的主要民族──泰人由中國南部遷移而來,在文化上主要受中國和印度的影響。泰國美術史始於班清文化。

  班清文化 發現於烏隆府安芬縣班清村,類似的遺跡在泰國東北部有較多的分佈。班清文化屬於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的文化,從遺址出土瞭許多美麗的彩陶,引起人們註意。彩陶器形以罐類為主,在奶油色的質地上用紅色描繪著單純的紋樣,主要有圓渦紋、弧弧線紋、樹葉花草紋等。此外還有黑陶、白陶等,紋飾多為刻畫紋。青銅器有矛、鐲及其他飾物。遺物還包含鈷色的硬玉制首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及熱釋光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600~公元200年之間。但有些學者對這一斷代有保留,因為從隨葬的青銅器和鐵器看,年代不會超出公元前500年以前。

  進入歷史時代後,孟人由中國南部遷移至泰國,它的美術活動,體現於民間宗教的一些稚拙的偶像雕塑上。它又似乎很早就傳入瞭佛教和印度文化,從南方等地出土瞭若幹印度制的佛像(3~7世紀)。以後,印度系統的宗教美術,尤其是佛教美術獲得繁榮,在印度影響下發展瞭以堂塔建築和造像為中心的美術,構成瞭他叻瓦滴美術的基礎。

  他叻瓦滴美術 他叻瓦滴一譯墮羅缽底,是孟人建立的國傢(6~13世紀),位於泰國中部、湄公河下遊一帶。7世紀起知名,11世紀起受高棉帝國的侵略,不久滅亡。他叻瓦滴的美術遺物,廣泛分佈於佛統、烏通、華富裡、呵叻等地。他叻瓦滴在傳播印度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美術上深受印度影響,又將它傳播至高棉人、泰人。在造像上,主要模仿印度笈多樣式,尤其是薩爾納特樣式,以輕紗透體的造型為特色。在湄南河中下遊,這種樣式逐步民族化並長久流行。他叻瓦滴的造像,多為石刻立像,在相貌表現上,面部平板,眉毛相連,嘴唇厚,孟人民族特點顯著,但輕紗透體又為薩爾納特樣式的特有手法,另一特征呈施無畏勢。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印度風味濃厚的作品,如刻有鹿的法輪石雕,象征著佛說法,多出土於佛統地區;圖繪著佛像的紅陶板,根據印度的波羅樣式而來。它們大多屬於小乘佛教。他叻瓦滴的建築通常用紅土築成,表面上粉刷,但遺構不多。他叻瓦滴的美術為訶梨明阇耶國繼承,其影響還波及11世紀以後的吳哥時期造像。

  他叻瓦滴後期,其南方處於在蘇門答臘興起的室利佛逝國的勢力范圍,留有笈多樣式和波羅樣式的優秀大乘菩薩像(8~9世紀),猜也出土的石造觀音菩薩像、青銅觀音像,作為室利佛逝時期的代表作而聞名;其西北方另外興起訶梨明阇耶國;其東部至中部處於高棉人的統治之下,興起華富裡美術。

  訶梨明阇耶美術 8~13世紀,他叻瓦滴國的一部分孟人在泰國西北部以南奔為中心建立瞭訶梨明阇耶國。在南奔大量保存著他叻瓦滴國後期樣式的建築和雕塑。最重要的建築是保存良好的五層塔,它為高塔型,類似於斯裡蘭卡波隆納魯瓦的薩德·瑪哈爾·普拉薩德塔。各層設有許多佛龕,分別置佛立像1身,顯示出他叻瓦滴後期樣式的特色。在南奔市內的訶梨明阇耶寺中,今辟有收藏著許多青銅佛的博物館。

  華富裡美術 華富裡是泰國中部的古代都市,他叻瓦滴國的重鎮,中國史籍上稱為羅斛。後來,在柬埔寨吳哥王國的發展期(11~13世紀初),以華富裡為中心的泰國中部和東部處於高棉人統治下。這一時期的美術稱為華富裡美術。華富裡美術與吳哥王國的美術有一致之處,亦稱為孟-高棉美術,形成區別於他叻瓦滴美術的地方特色。寺院建築中有三塔式和一塔式兩種樣式,一塔式與吳哥寺相似。華富裡樣式的雕塑,有的與吳哥後期風格一致,有的地方色彩強烈,面部造型尤其是眼睛、嘴唇的形式顯示出明顯的民族特色。主要是石雕和青銅作品,大部分屬於大乘佛教,制作瞭大量蛇王佛陀像,還發現瞭配有觀音、般若波羅蜜兩菩薩的三尊像,濕婆、毗濕奴、毗首羯磨等印度教形象。大多藏於曼谷國立博物館和華富裡博物館。

  從12世紀起,從中國南部南下的泰人在泰國建立瞭幾個泰人國傢──清盛-清邁、素可泰、烏通。這些國傢吸取孟人和高棉人的傳統,並滲透泰人自身的民族要素而發展瞭美術,它主要是斯裡蘭卡系統的小乘佛教美術。它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泰國美術。

  清盛-清邁美術 清盛是位於泰國北端的古城,很早就成為泰人南下的據點。有一些佛寺建於13世紀末。從這個地方出土瞭大量青銅佛像,在樣式上通過緬甸接受印度的波羅王朝美術的影響。其相貌特征是結跏趺坐、施降魔印,肉髻頂上置寶珠形。這種佛像雕刻,以13世紀為中心,廣為流行於12~18世紀,被稱為清盛美術。

  清邁是位於泰國北部湄濱河流域的古城,為13~16世紀興盛的蘭那王朝的首都。它與老撾文化關系密切,又先後遭緬甸人和大城王朝泰人的侵占。現在的清邁市中有大量的13~15世紀佛教寺院遺構,大都經後世修復。齋裡鑾寺的四方形佛塔,每邊長達86米,始建於1411年,是印度和斯裡蘭卡建築的混合風格。齋裡則育寺塔,仿印度菩提伽耶塔而略小。齋裡廉寺創建於1286年,並建有方形佛塔,共5層,有立式造像60尊,後頹毀。當地的造像類型是清盛後期美術的延續。基於泰人審美意識的造型活動,試圖使造像的顏貌和姿態上表現出獨自的民族特性。但是泰人缺乏雕塑基礎,又隨著佛教理想的卑俗化現象,以致沒有出現有魅力的作品。

  素可泰美術 素可泰是泰國北部的古城,曾是素可泰王朝(1257~1350)的都城。素可泰王朝是泰人驅逐高棉勢力在泰國建立的最早的統一國傢,在極盛時期,版圖擴至今馬來西亞、緬甸中部和老撾。素可泰故城離現在素可泰市數公裡,呈長方形,城內外有許多佛教寺院。詩春寺,寺內有一方形大佛堂,長寬各40米,高30米,佛堂中央塑有1尊11.3 米的拍阿查納大佛坐像。瑪哈讀寺是素可泰王朝最壯觀的佛寺,有11所佛堂,寺中主佛為拍抑他洛。此外還有芒果寺、祇園寺、金池寺等名寺。泰國切蒂(佛塔)主要在素可泰王朝獲得發展,大體上可分為3種樣式:①素可泰式窣堵波,在3層矩形基臺上置高棉式塔;②錫蘭傳來的覆缽型窣堵波;③室利佛逝式窣堵波,具備矩形高基臺。這些樣式又可分別組合成更為復雜的樣式,並隨時代發展,飾以濃鬱的色彩和豪華的鑲嵌。從這些建築上,可追思泰人古代審美思想。這一王朝以佛像為主的雕塑樣式,一般稱為素可泰樣式。它以柔和而圓潤的體軀、溫和的蛋形臉為特征,在佛像上將肉髻的尖端做成火焰形。

  泰國陶瓷工藝在東南亞僅次於越南。它特有的鐵繪紋樣陶器,是素可泰王朝時開始向中國陶工學的,約產生於13世紀末,其風格與宋代磁州窯的鐵繪陶器有相通之處。素可泰陶瓷工藝的鼎盛期為14~15世紀,宋加洛窯是著名產地。除鐵繪紋樣陶外,還有青瓷、黑胎釉陶、不透明的白釉陶。青瓷中,有的在灰色的堅硬質地上施青瓷釉,有的雕刻牡丹、唐草紋樣。遺品中以平缽為多,還有壺、瓶、杯等。其中有的酷似中國龍泉窯的青瓷,可能是受後者影響。黑胎釉陶器有壺、甕、雙耳瓶、小壺、碗、缽等,有的釉下有刻畫紋樣。白釉陶器中有的雕飾龍或佛像。在白地上施以鐵繪紋樣的陶器,與青瓷並為泰國陶瓷的代表。遺品中最多者為各種大小不一的香盒,還有碗、缽、瓶、壺之類,在整個器表上繪滿瞭獨特的唐草紋、花卉紋、格子紋等,頗有特色。15世紀中葉,宋加洛的陶工遷移到清邁,主要燒制鐵釉和鐵繪陶器,但至16世紀中葉而衰微。泰國出土的有些陶器,在整個表面上像景泰藍一樣施滿圖畫,這是由中國輸入的。泰國的陶瓷曾盛銷海外,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都有大量發現。

  烏通美術 烏通是泰國中部偏西的古城。12~15世紀,以該城為中心而流行於湄南河下遊的佛教造像,在美術史上被稱為烏通樣式。它可分為3期:第1期(12~13世紀),融合他叻瓦滴樣式和華富裡的孟-高棉樣式;第2期(13~14世紀),受到高棉樣式的強烈影響;第3期(14~15世紀),受到素可泰樣式的強烈影響。要之,烏通美術是與素可泰美術並行的泰人成長初期的佛教造像樣式。它為以後的大城初期美術所繼承,因此亦稱前大城美術。

  大城美術 大城位於泰國中部、湄南河中遊,為大城王朝(1350~1767)的都城,亦常音譯為阿育陀耶。大城作為都城長達4個世紀之久,所以王宮和寺院建築非常多。著名的挽巴因宮,坐落在四周為湄南河環繞的小島上,宮中多亭臺樓閣,有佛像聳立其間。主要宮殿有3座,呈現出緬甸式、歐洲哥特式、中國式3種風格。名威哈占倫宮,是當地華人建獻於泰王的。

  著名的三寶公佛寺,建於大城王朝以前,佛殿置有1座莊嚴的坐禪佛像,高19米。大城王朝的建築繼承素可泰王朝之後而發展,在構造上充分發揮瞭泰國獨自的創造性。這一王朝的雕塑,主體為青銅佛像,早期是烏通樣式的延續,吸取素可泰美術傳統、具有泰人特點的大城樣式,完成於15世紀後半葉,延續至18世紀。

  15~16世紀的作品尚典雅巧飾,17世紀以後由於大量生產而陷於程式化,缺乏生氣。隨著青銅像的衰退而復興瞭石雕,至17世紀末葉留下一些可為一睹的石佛。此外,在大城王朝後期,一些寺院中留有壁畫。大城王朝的工藝美術也有顯著發展。今天的大城有兩座國立博物館,珍藏著5世紀以來的各種青銅造像。

  曼谷美術 曼谷為泰國的首都,泰語意為“天使之城”。1782年,曼谷王朝國王羅摩一世(1782~1809年在位)定都於此,開始大規模的建設。曼谷有王宮和大小佛寺300多所,因而被稱為佛寺之都。其中以金碧輝煌的大王宮、有鎦金佛像的玉佛寺、莊嚴肅穆的金佛寺、充滿神奇傳說的金山寺最為著名,還有紀念中國航海傢鄭和的三寶廟。它們一般都經過幾度修復,數層尖屋頂、顏色鮮艷的瓦,很有特色。曼谷的三頂尖式屋宇,是泰國最典型的建築。曼谷王朝的造像由大城王朝繼承過來,多是折衷前代的各種樣式。至羅摩三世(1824~1851年在位)時,寺院的壁畫劇增,堪稱曼谷王朝美術的頂點。工藝美術也由大城王朝發展而來,羅摩三世時達到全盛,在鑲嵌細工、黑漆金泥畫上成就突出。曼谷的國立博物館收藏豐富。

曼谷泰王宮

  現代美術 泰國從16世紀起受到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至1945年後才完全獨立。16世紀以後,西方美術逐漸傳播於泰國。有些美術傢追隨西方流派,還有些繼續發揚民族傳統,形成各種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