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莫臥兒王朝皇帝沙·賈汗為其後阿柔曼·巴紐·比格姆修建的陵墓。沙·賈汗死後附葬於此。陵墓以比格姆皇後的封號命名為“蒙泰吉·瑪哈爾”(後宮之尊)或“泰姬·瑪哈爾”(後宮之冠),亦簡稱“泰姬”(冠冕)。亦譯泰吉陵。泰姬陵相傳為集體設計,最後方案歸諸烏斯塔特·伊沙(生卒年不詳)。施工期間每天雇用2萬餘名工匠,包括來自印度、波斯、土耳其、阿拉伯、中國、義大利的匠師。全部工程費時22年(1631~1653),耗資4000萬盧比。

  泰姬陵位於印度北方邦阿格拉郊外朱木拿河南岸。設計曾受胡馬雍陵的啟示,總體佈局強調左右對稱工穩,註重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陵園呈長方形,寬約300米,長約580米,圍以紅砂石圍墻。南側建有華麗的大門。院內花園草坪開闊,成排絲柏夾道,噴泉水池向北伸展。北側中央是主體建築──方形臺基之上的4座尖塔和中心的圓頂寢宮,全部采用馬克拉納特產的純白大理石砌造。方形臺基邊長約95米,高約7米;4座尖塔呈圓柱形,聳立於臺基四角,高約42米;圓頂寢宮平面基本為邊長約57米的正方形,四角略加切削呈八角形,內分5間宮室,中央的主室由輻射狀走廊與其餘4間小室相連。寢宮四壁均有尖拱門凹壁和透雕花窗,屋頂為雙重復合式穹窿,外層鼓狀石座承托著1個碩大的球根形圓頂,比例勻稱,曲線優美,高達58米。大圓頂底部屋脊四角環峙著4座小圓頂涼亭。整個主體建築追求簡潔精確的幾何圖形之美,既對稱勻齊又變化參差,節奏明快,韻律和諧,尤其那倒映在水池中的圓頂寢宮,宛如一朵雪白的荷花,凌波亭亭玉立,上下光影交輝,充滿瞭抒情詩般的夢幻色彩,贏得瞭“大理石之夢”的贊譽。北側西端的紅砂石清真寺與東端的仿清真寺(客廳)遙相呼應,愈發襯托出中央圓頂寢宮的潔白純凈。

泰姬陵

  泰姬陵的裝飾極其豪華精致而又不流於綺靡瑣屑,體現瞭伊斯蘭建築藝術與印度傳統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寢宮的大理石拱門、窗欞和墻壁,佈滿瞭透雕或浮雕的纏枝藤蔓花卉圖案,鑲嵌著黃金和各色寶石。中央主室內一扇八角形的白色大理石透雕屏風,制作瞭10年之久,綴滿瞭燦若繁星的寶石,雕飾精細入微,圍繞著皇後與皇帝並列的兩具白色大理石的紀念性石棺。另外兩具真正的石棺安置於地下墓室內,石棺上都裝飾著彩色寶石和精美花紋。

  泰姬陵不僅堪稱莫臥兒建築的皇冠、印度伊斯蘭建築的典范,而且被公認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