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安徒生

  丹麥作傢。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傢店鋪裏做學徒,沒有受過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臺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傢、演員或劇作傢。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傢劇院當瞭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雇。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采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瞭《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裡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瞭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遊記,頗有德國作傢霍夫曼的文風。這部遊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瞭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瞭旅遊札記。1833年去意大利,創作瞭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意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瞭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瞭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瞭挪威、瑞典、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瞭不少遊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瞭許多知名的作傢和藝術傢。1847年在英國結識瞭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瞭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瞭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瞭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瞭瑞典女歌唱傢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瞭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裡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瞭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瞭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瞭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瞭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瞭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瞭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瞭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醜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瞭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瞭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瞭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瞭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和孩子們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註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瞭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瞭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醜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皇帝的新裝》手稿

安徒生的工作室

《賣火柴的小女孩》劇照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傢,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鬱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瞭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瞭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傢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瞭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瞭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參考書目

 葉君健:《鞋匠的兒子》,北京,1978。

 金近:《安徒生童話的成就》,《外國文學評論》(第1輯),北京,1979。

 P.M.Mitchell,A History of Danish Literature,New York,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