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戲劇傢、小說傢。1839年11月29日出生在維也納一小公務員傢庭,祖輩是農民。中學畢業後作過書店學徒。1860年起參加巡迴劇團,1869年回到維也納,任警察局文書。次年寫成第一部劇本《基希費爾德的牧師》,上演後獲得成功,從此致力於文學創作。1882年後曾任一些雜誌的主編。1889年12月10日在維也納逝世。他的主要劇作有揭露教會虛偽的《基希費爾德的牧師》,反映農村生活的《發偽誓的農民》(1871)和《良心譴責》(1874),批判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第第四誡》(1877)等。他還寫瞭不少小說,其中著名的有中篇小說《碎石工漢斯的故事》(1875)和長篇小說《污點》(1876)。在政治上他屬於資產階級左翼,世界觀深受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影響。他反對封建教會和君主政體,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有所認識,同情城鄉勞苦大眾的疾苦,主張“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他的作品富於民主性、人民性和對社會的批判精神,並塑造瞭一些象碎石工漢斯那樣具有反抗性的勞動者形象。他善於使用經過提煉的民間口語,作品的語言和劇中人物的對話生動有力,幽默風趣。在奧地利民族文學的發展史上,他最早以農民的生活作為題材,從而使維也納的“大眾劇”傳統得到進一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