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雜劇作傢。字太素,號蘭谷,初名恒,字仁甫。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人。父白華,金哀宗時任樞密院判官。白樸8歲時,汴京(今開封)陷於蒙古軍隊,母親張氏遭難,白華已隨金哀宗出奔歸德(今河南商丘)。白樸由父執元好問挈帶北渡黃河。元好問是金末著名詩人,白樸自幼受到他的鞠育,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白華北歸以後,父子長期居處於滹陽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帶,依附當時在蒙古王朝任真定、大名、河間、濟南、東平五路萬戶的史天澤。元世祖中統年間,史天澤曾向朝廷舉薦白樸,白樸再三遜遜謝,沒有出仕。他在青壯年時期,曾漫遊大都(今北京)、順天(今河北保定一帶)、壽春(今安徽壽縣)、懷州(今河南沁陽)等地。50歲以後,曾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度過3年窘困的歲月。55歲時,徙居建康(今南京)。此後,還到維揚(今揚州)、杭州一帶遊歷過。白樸的兒子白鏞曾在元朝做官,白樸死後被贈嘉議大夫、掌禮儀院太卿。

《梧桐雨》插圖──選自明萬歷顧曲齋刻本《古雜劇》

《墻頭馬上》插圖──選自明萬歷博古堂刻本《元曲選》

  白樸詞作中有幾首贈雜劇演員天然秀等人的作品,與雜劇作傢李文蔚等唱和。據《錄鬼簿》等文獻記載,白樸作有雜劇16種,現存《裴少俊墻頭馬上》和《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兩種,均有多種刊本;僅留曲詞殘文的有《韓翠呻禦水流紅葉》和《李克用箭射雙雕》。《董秀英花月東墻記》雖見於天一閣本《錄鬼簿》的著錄,但據現存脈望館鈔校於小穀藏本,還不能確定為白樸的作品。

  白樸現存的兩種作品,都是元雜劇中的優秀作品。《墻頭馬上》故事來源於唐代白居易新樂府《井底引銀瓶》。宋金雜劇、院本中有《裴少俊伊州》和《墻頭馬》,諸宮調有《井底引銀瓶》,但都已佚失。此劇寫李千金與裴尚書之子裴少俊相愛,私奔至裴傢,在後花園同住7載,生下一兒一女,後被裴尚書驅趕回傢;裴少俊中狀元後,摀傢團圓;裴尚書則受到李千金的一番奚落。《墻頭馬上》塑造瞭一個大膽追求愛情的少女李千金形象,她雖出身貴族,卻率真、潑辣,敢作敢為,沒有閨閣弱女的猶豫和軟弱,裴少俊和裴尚書的性格也都比較鮮明。本劇富於喜劇性,通過戲劇沖突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較成功。

  《梧桐雨》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包括長生殿慶七夕、沉香亭舞霓裳、馬嵬坡楊貴妃之死等情節,結束於唐明皇深秋雨夜哭奠楊貴妃。對《梧桐雨》的主題思想,研究者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它與白居易《長恨歌》一樣,是歌頌唐明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有的認為它描寫的是不以帝、妃主觀願望為轉移的離合悲歡,借此評價唐明皇政治得失;也有的認為是批判唐明皇和楊貴妃。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瞭李、楊的愛情,又含蓄地批判瞭他們的驕奢淫逸。白樸在把《長恨歌》改編為《梧桐雨》時,根據自己的時代感受,加強瞭對李、楊驕奢淫逸的批判,這是對的。但他吸收前人作品中關於楊貴妃與安祿山私通的描寫,就與對李、楊愛情的肯定形成瞭矛盾。《梧桐雨》的藝術風格同《墻頭馬上》不同,它主要通過心理刻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別是在第4折中,著力描寫唐明皇內心世界:憶舊、傷逝、相思交織在一起,人物的心情和雨打梧桐淒涼蕭瑟的氛圍非常協調,構成一種詩劇的境界。劇中回旋著的那種由人世滄桑引出的感傷調子,同白樸詞作中一再表現的興亡之感有相通之處,這也是《梧桐雨》藝術描寫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梧桐雨》對後世以李、楊愛情為題材的戲曲創作有著重要影響。

  白樸所著詞集《天籟集》,是他生前手訂,現隻存清代刊本。所作散曲存有小令37支,套數4套,內容多為嘆世、寫景和歌唱男女戀情。文字清麗俊逸,小令更為雋永。

  法國著名漢學傢 A.P.L.巴贊撰有論文《梧桐雨》(La chute des feuilles du Ou-thong),載巴黎《亞洲雜志》(JournalAsiatique)1851年4、5月號,介紹瞭唐明皇與楊貴妃悲劇故事的內容。

  (本卷所收外文譯本資料,皆系王麗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