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一種創作主張和藝術樣式。1925年起,法國“先鋒派”理論傢A.伯克萊提出“影片應該成為詩”。L.慕西納克認為“電影的最完善的體現,是電影詩”,J.艾浦斯坦認為“電影是最強有力的、詩的工具”。他們把電影看作表現“主觀幻覺”的手段,認為超現實的“幻夢的境界是最崇高的電影領域”,主張“主觀幻想的絕對自由”,熱衷於探索電影隱喻,反對電影情節。早期“先鋒派”電影創作者被稱為“銀幕上的詩人”。與此同時,蘇聯電影藝術傢對電影中詩的語言進行瞭卓卓有成效的探索,創作出《戰艦波將金號》、《土地》、《母親》等以富於隱喻性的電影語言,運用比擬、象征等藝術手段,將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融為一體,對社會歷史進行高度概括的作品。50年代中期以來,詩電影在蘇聯繼續得到發展,創作出《海之歌》、《雁南飛》等作品,並註意與敘事因素相結合,從民族文化汲取養料。在西方,以意大利作傢、藝術傢P.P.帕索裡尼1965年在《詩的電影》一文中闡述的觀點為代表,排斥傳統敘事程式,追求神秘的、夢幻的、曖昧的、非理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