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人。生於上比利牛斯省一小市鎮。年輕時在附近的城市奧泰茲(下比利牛斯省)當公證人的文書。從1891至1893年,發表3部詩集。在第3部詩集的序言中,亞默聲稱已經摸索到他自己的詩歌創作道路:擺脫傳統格律的束縛,不拘泥於腳韻,用純樸自然的詩句,表現真摯的感情。他的早期詩集由詩人馬拉梅推薦在巴黎出版,引起文學界的註意,青年作傢紀德十分欣賞他的詩,兩人因而結成密友。1894年,亞默發表另一部詩集《一天》。

  19世紀末和20世世紀初的法國詩壇,象征主義的影響仍占主導地位。知名的詩人註意作品的纖巧和綺麗。亞默的詩歌好象從比利牛斯山的叢林之間吹來的一股清新空氣,震動瞭巴黎文學界,給法國詩歌開辟瞭新的道路。他創作過許多富有藝術特色、親切感人的詩文,如詩集《從早禱的鐘聲到晚禱的鐘聲》(1898)、《迎春花的凋零》(1901),散文集《野兔的故事》等。在這些作品中,詩人歌頌大自然,歌頌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物,同情弱小者和一切受苦受難的生命。亞默是後期象征主義的異軍突起的人物,但從1906年發表詩集《青空的邊緣》以後,卻成為天主教詩人。象征派詩歌進入天主教堂的大門,就意味著這一流派已經到達它的終點。

  亞默一生居住在比利牛斯山區他的故鄉,沒有因文學成就而遷居巴黎,這是他能始終保持自己獨特風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