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鏞

  朝鮮李朝學者、詩人。字美鏞、頌甫,號茶山、與猶堂。生於京畿道廣州郡瓦阜面馬峴裏(今揚州瓦阜面陵內裏)的一個兩班貴族傢庭。7歲能作漢詩,22歲中進士,28歲文科及第。歷任弘文館修撰、京畿道暗行禦史同付承知、穀山府使等職。他他為人剛直,不求媚於權貴,特別是在任暗行禦史時,曾彈劾官吏的貪污舞弊,不斷受到反對派的誣告和陷害。40歲時被貶,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釋放回裡,專心從事寫作和研究學問,直至去世。

  丁若鏞是實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實學派詩人和作傢。他認為一切無助於實用的學問都算不得學問,“新我舊邦”的思想指導著他一生的活動。他對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技術等都提出瞭獨到的見解,而最關心農民問題,認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富戶之傢“是殘九千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戶”,提出“農者得田,不農者不得之”的主張。對詩歌創作,他反對單純“吟風詠月”和形式主義,強調文學的教育意義,即要有“美刺勸懲”的效果。作有漢詩2,500餘首,有不少是表現農村生活和農民在封建制度下掙紮度日的處境,譴責封建官吏的剝削和儒學者的偽善,指斥封建兩班制度的不合理等。《奉旨廉察到積城村舍作》和《饑民詩》是兩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寫一戶農傢的窮苦和豪吏的作惡;後者描繪瞭一幅農民顛沛流離的圖景。在康津流放期間,他創作瞭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惡的優秀作品,其中有長詩《夏日對酒》、《耽津農歌》、《耽津漁歌》、《耽津村謠》、《哀絕陽》,以及次杜甫韻的三吏:《龍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獵虎行》、《貍奴行》、《僧拔松行》等。他熟悉多種詩歌表現形式。在創作手法上,善於運用比喻來刻畫他所要表現的對象。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論也寫得生動、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說服力。1910年,即在他逝世70多年以後,李朝政府追贈他為正憲大夫奎章閣提學,謚文度。著有《與猶堂全書》503卷。

  

參考書目

 崔益翰:《實學派和丁茶山》,平壤,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