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四傑”(見初唐四傑)。盧照鄰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初為鄧王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666~668)初,出為益州新都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嶽,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盧照鄰擅長詩歌駢文,他的詩以歌行體為最佳。意境清迥,以韻致取勝。明代胡震亨說他“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唐音癸簽》)。其代表作如《長安古意》借歷史題材,描繪首都長安的繁華景象與現實生活的各個側面,揭露瞭統治集團的橫暴奢靡及其互相傾軋的情況,抒發瞭下層志士儒者的不平。清詞麗句,委婉頓挫,寄慨深微,耐人尋味,和駱賓王《帝京篇》同是初唐長篇歌行的優秀作品。

  《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幽憂子集》均為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