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傢。祖籍河北南皮縣。1934年10月15日出生於北平(今北京)。中學時代在北平參加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王蒙在北京市做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即後來的共青團)的區委會工作。1953年寫出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79)。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勇敢地、敏銳地觸及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社會矛盾,抨擊瞭基層領導機構和幹部身上存在的思想僵化狀態和官僚主義作風,以其大膽幹預生生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不久作品受到錯誤批判。1962年調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任助教。1963年調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工作。在新疆期間,他曾到伊犁農牧地區勞動鍛煉長達7年之久,和農牧民朝夕相處,不僅體驗瞭少數民族生活,而且還學會瞭維吾爾族語言。1973年調回新疆自治區文化局,翻譯瞭《在奔騰的伊犁河上》等作品。1975年到自治區文藝創作研究室工作。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於1978年調回中國作傢協會北京分會。從此他發表瞭大量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和文學評論,成為新時期文壇上創作最豐、也最有活力的作傢之一。王蒙1985年初被選為中國作傢協會副主席。同年在全國黨代表會議上當選中央委員。

王蒙像

  王蒙在50年代的小說創作,無論《青春萬歲》或《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都表現瞭青年的熱情和敏銳。盡管作品反映生活深度不足,基調卻是純真、熱烈。充滿瞭幻想和對新社會的愛。1978年以後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日見成熟,格調則趨於清醒而冷峻。《風箏飄帶》和《蝴蝶》分別獲得北京市和全國最佳小說獎,《相見時難》獲1982年中國作傢協會文學獎。這些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下描寫瞭中國人民艱難曲折的前進歷程。這些作品,在表現手法上與《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等50年代的作品也有很大不同,經常采用復線條,甚至是“放射線”式的結構,用突破時空限制的大跨度跳躍,按照生活在人們心靈中的投影,反映出經過人們咀嚼後的生活。在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內容以及形式的各個方面,王蒙都是一位勤於探索又善於創新的作傢,因此格外受到當代文壇和讀者的註目。

  王蒙近年來多次赴美國、聯邦德國、墨西哥等國傢訪問。他的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在美、英、墨西哥、羅馬尼亞、蘇聯、日本、荷蘭、挪威等國傢出版。1986年,王蒙以“榮譽客人”身份出席瞭國際筆會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