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

  中國劇作傢。滿族。1921年2月28日生於山東省益都縣。少年時代肄業於山東省立第十中學和第一中學。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於1937年秋參加北平郊區的抗日遊擊隊,同年12月到晉察冀邊區,參加八路軍。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石傢莊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中國戲劇傢協會副主席等職。並曾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第五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在中學時代,胡可就是一個戲劇愛好者,16歲參加革命後,同部隊指戰員和農民群眾建立瞭廣泛的聯系,積累瞭豐富的生活素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後創作瞭多幕兒童劇《清明節》、多幕話劇《戎冠秀》、獨幕話劇《槍》及《喜相逢》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又創作瞭《戰鬥裡成長》(1949)、《英雄的陣地》(1951)、《戰線南移》(1953)、《槐樹莊》(1959)等反映部隊和農村生活的劇本,成為部隊中有影響的劇作傢。

  《戰鬥裡成長》是根據胡可自己與胡朋、焚、胡海珠、輊影集體創作的多幕劇《生鐵煉成鋼》改寫的。胡可在原劇的基礎上又進行瞭再創造。《戰鬥裡成長》揭示瞭新舊兩個時代的生活,表現瞭趙老忠、趙鋼、趙石頭一傢三代人的命運。劇中著力刻畫的趙石頭是一個農民出身的戰士,樸實、勇敢、倔強。他從自發反抗地主的壓迫,到經過鬥爭的磨煉和黨的教育,成長為自覺的革命戰士的過程,在戲劇沖突中,被表現得很有特色。趙石頭的形象真實、飽滿、生動,比以前的同類戲劇作品有所突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首演,後被譯成多種外文,蘇聯、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日本等國都上演過。

《戰鬥裡成長》劇照

  多幕話劇《英雄的陣地》表現解放戰爭時期某部鋼鐵營抗擊敵人兩個團的進攻,指戰員們進行艱苦卓絕鬥爭的故事。多幕話劇《戰線南移》以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某部的一次反擊戰為背景,真實地反映瞭志願軍的戰鬥生活,揭示瞭兩種軍事思想的鬥爭。劇中苗逢春等幾個人物的形象都較鮮明,是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鬥爭生活的一部成功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槐樹莊》發表於1959年,由北京軍區政治部文工團首演。劇本反映瞭華北農村從土地改革到集體化的生活歷程,表現出農村各種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尤其是郭大娘的形象,血肉飽滿,栩栩如生,是中國農村婦女新的典型形象,在話劇創作中尚不多見。

  胡可的劇作《戰鬥裡成長》、《槐樹莊》都被拍攝成同名電影。他的幾部劇本曾合編為《戰鬥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外尚有文集《習劇筆記》,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胡可論劇》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