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作傢。海鹽澉浦(今漸江海鹽)人。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元兵征爪哇,楊梓任招諭宣慰司官,隨大臣伊克穆蘇率500餘人,船10艘,先往招諭。以功封安撫總使。官至嘉議大夫、杭州路總管。死後贈兩浙都轉運鹽使、上輕車都尉,追封弘農郡侯,諡康惠。楊梓熟諳音律,與當時著名散曲傢貫雲石友善,並得到貫的指點。當時海鹽流行南北歌調,楊傢童僕都以善唱南北曲出名,楊梓等予以加工發展,形成南戲海鹽腔。元姚桐壽《樂郊私語》記載:“海鹽少年,多善歌樂府,皆出於澉川楊氏。”<

  所作雜劇3種,今皆存。其中《下高麗敬德不伏老》寫唐代名將尉遲恭遭黜後重新任用,表現出老當益壯的精神。《承明殿霍光鬼諫》寫西漢時大司馬霍光忠於皇室,生前竭力輔佐,死後“為國傢呵一靈兒不散”,還以鬼魂進諫。《忠義士豫讓吞炭》寫晉國智伯(荀瑤)的傢臣豫讓為瞭報主人之仇,“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變形裝瘋,最後自刎身死。後二劇宣揚“為臣盡忠”、“為主忘身”的封建道德和愚忠思想,表現瞭作者的道德觀念。《樂郊私語》說楊梓寫劇“以寓祖、父之意”,意即楊梓宣揚不忘舊主是因為他的祖、父都曾在宋朝任過官,他有不忘宋朝的思想。此可備一說。楊梓的劇作以《下高麗敬德不服老》成就較高。明代被改編為傳奇《金貂記》。昆曲折子戲亦采自此劇的第3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