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

  現代散文作傢。原名楊毓瑨,字瑩叔,1937年改用現名。山東蓬萊人。1913年4月28日生。1929年隨舅父至哈爾濱謀生,1936年冬離開哈爾濱到上海,集資籌辦北雁出版社。1937年“七·七”事變後由武漢赴延安,翌年到廣州,創創作瞭描寫陜北革命根據地人民鬥爭生活的中篇小說《帕米爾高原的流脈》。1939年輾轉至重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的“戰地訪問團”,深入華北各根據地訪問,後留在山西八路軍總部做文化宣傳工作。這期間的創作,輯入《潼關之夜》(散文、報告)、《鐵騎兵》(通訊)、《月黑夜》(小說)。1942年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抗日戰爭勝利後,到宣化龍煙鐵礦體驗生活,寫出瞭較早反映工人鬥爭生活的中篇小說《紅石山》。解放戰爭期間,擔任新華社記者和部隊的政治工作,隨同晉察冀野戰軍參加瞭華北地區的戰鬥。他以明快而熱情的筆調描繪瞭人民子弟兵的英雄行為、獻身精神和成長過程。通訊特寫《北黑線》,中篇小說《望南山》、《北線》,都寫於這一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朔的創作進入瞭一個新階段。1950年7月,寫成以鐵道兵戰鬥生活為題材的中篇小說《錦繡山河》。旋即隨一支由鐵路工人組成的志願軍赴朝參戰。他寫出瞭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長篇小說《三千裡江山》(1952)。作品表現瞭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國際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語言生動平易,有較濃厚的民族特色,被認為是建國初期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這時期所寫的通訊、報告,大都收在《鴨綠江南北》和《萬古常青》中。停戰後他榮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頒發的二級國旗勛章。1954年自朝鮮回國,即赴西北邊陲和東南沿海各地采訪,這次采訪所寫《西北旅途散記》、《石油城》、《廈門港的風浪》、《滇池邊上的報春花》等通訊、散文,收入《鐵騎兵》中。

  1956年後,楊朔主要致力於散文創作。寫出瞭《荔枝蜜》、《茶花賦》、《雪浪花》、《櫻花雨》、《香山紅葉》、《泰山極頂》等優美篇什,稱譽文壇。出版的散文集計有:《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一枝》、《生命泉》。此外,他還完成瞭長篇小說《洗兵馬》的第1卷《風雨》(第2卷《紅霧》,第3卷《明月》,未及寫完);完成兒童文學作品《雪花飄飄》(獲1980年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楊朔認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海市〉小序》)“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常常在尋求詩的意境”(《〈東風第一枝〉小跋》)。明確地提出瞭“以詩為文”的主張。他的散文,棄“直說”而重“比興”,通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重視整體的構思,意境的點染,具有濃鬱的詩意;講究結構,在佈局上往往是峰回路轉,起伏跌宕;在語言上以活潑明快的口語為底色,配襯以古典、外國語詞、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種俏麗、典雅的風度。缺點是體式不夠多樣,行文微露斧鑿痕跡。

  1978年以來,人民文學出版社編選出版的楊朔作品集有《楊朔散文選》、《楊朔短篇小說選》,並再版瞭《三千裡江山》。

  楊朔歷任中國作傢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主任,亞非人民團結理事會書記處中國書記,亞非作傢常設局聯絡委員會秘書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