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代印地語劇作傢、散文傢、詩人。出生於印度北方邦貝拿勒斯(今瓦臘納西)一富有的商人傢庭。他在短短的一生中,除進行創作外,還主編多種文學性和其他內容的雜誌,建立詩社、文學俱樂部和文化協會,成為當時的文壇領袖。由於他的作品中反映瞭民族復興的強烈願望和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人們稱他為“帕勒登杜”,意為“印度之月”。

  赫裏謝金德爾創作瞭9部劇本,改編和翻譯瞭10部劇本。他創作的劇本有歷史劇、神話傳說劇,也有現實劇。從體裁來分,有有詩劇、詩文混合劇和話劇。1875年,他改編瞭詩文混合的多幕劇《信守不渝的國王》。故事取材於神話傳說,目的是要在群眾中喚起民族自豪感。1876年他寫瞭代表作《印度慘狀》。這也是一個詩文混合的多幕劇,帶有活報劇和象征劇的特點。他采用瞭古典梵語戲劇中的一種擬人化的手法,將印度所面臨的悲慘處境──饑餓、疾病、天災、人禍等都用人物來代表,以促使人民覺醒起來,振興民族和國傢。《印度母親》的基調和《印度慘狀》是一致的。《尼勒德維》取材於歷史,塑造瞭一個反擊外族入侵的女民族英雄的形象。作者最後的劇本是1884年寫的《烈女的威力》,取材於《摩訶婆羅多》。

  赫裡謝金德爾親自組織演員演出自己的劇本,獲得瞭很大成功。他的全部文學創作,包括劇本、散文和詩歌,在近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學史傢把19世紀下半葉稱作印地語文學的“帕勒登杜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