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劇作傢。是第一個在百老匯演出並獲得巨大成功的黑人女劇作傢。生於芝加哥,父親是富裕的地產經紀人。漢斯伯裏上過幾所大專院校,學過舞臺設計和繪畫,1950年搬到紐約,1959年她的處女作《太陽下邊的一顆葡萄乾》在紐約百老匯上演,受到高度評價。劇本主要描寫居住在芝加哥貧民窟裏的一個黑人傢庭在金錢的誘惑下,母親、兒子和女兒的不同反應。此劇在百老匯上演瞭530場,還改編為電影和歌舞劇,在美國劇壇產生過較大影響。第二部劇本《西德尼·佈魯斯坦視窗的標語》(1964)寫寫生活在紐約格林威治村裡的男男女女,主人公西德尼被黑人政治活動傢說服,在窗口掛瞭標語,支持改良主義政客奧哈拉競選,誰知被奧哈拉出賣,終於幻想破滅。但這時離開他的妻子又回到他身旁,他表示要在絕望中奮鬥下去。漢斯伯裡患癌癥中年夭折後,百老匯上演瞭她描寫非洲解放運動的劇本《白人》(1970)。她的始終未搬上舞臺的劇本《飲水葫蘆》(1972)和《花有什麼用處?》(1972),也由百老匯出版。漢斯伯裡的藝術特點是人物真實可信,對話雋永,富於幽默感,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