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溯源於12世紀。最早的戲劇多為宗教劇。也有一些世俗劇,其中有一種叫“阿貝爾”(意為“優美”)的藝術劇,又稱“巧劇”,主題多描寫愛情與婚姻,每出劇裏都穿插一場笑劇,表現人民愉快的日常生活。15世紀,市民積極參與戲劇創作與演出活動,神秘劇、奇跡劇和道德劇(又稱寓意劇)相繼出現。當時的神秘劇主要是描寫聖母瑪利亞,如《瑪利亞的第一件樂事》(1448)等;奇跡劇有J.斯麥肯所寫的《紐維法爾特的聖餐禮》(1500)等;道德劇有彼特魯斯·凡·狄斯特所寫的《每一個人》》(1495)等。到瞭16世紀,佈魯日的著名詩人科納柳斯·艾弗法爾特(1485~1556)創作瞭不少優秀的笑劇和道德劇。

  17世紀初葉,荷蘭擺脫瞭西班牙統治,贏得瞭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科學技術、經濟貿易和文學藝術包括戲劇都趨向繁榮。劇壇上先後出現瞭C.霍夫特(1581~1647)、G.A.佈雷德羅(1585~1618)和J.馮德爾等優秀劇作傢。霍夫特是荷蘭文藝復興的典型代表,他受古羅馬悲劇作傢塞內加和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寫瞭一些悲劇和田園詩劇。他的劇作多取材於西班牙騎士的傳奇故事,充滿現實主義喜劇色彩。作品有《牛的喜劇》(1612)、《風車的喜劇》(1613)、《小摩爾姑娘》(1616)與《西班牙的佈拉邦特人》(1617)等。被譽為“荷蘭黃金世紀最偉大詩人”的馮德爾,以聖經故事或民族史為題材,創作瞭24部詩體悲劇,其中比較優秀的是描寫天使們反對上帝的《琉西發》(1653)和《流放中的亞當》(1664)。人們常常把《琉西發》與英國詩人密爾頓的《失樂園》(1667)相比。此外,劇作傢T.阿斯倫(1620~1701)因寫瞭取笑貴格會教徒的喜劇《J.克萊斯》(1682)而聞名於劇壇。

  18世紀的荷蘭劇作傢大都模仿馮德爾等先輩,尤其是模仿法國的古典主義。彼得·蘭亨代克(1683~1756)受莫裡哀的影響創作瞭喜劇《互相騙婚》(1714)、《不名譽的投機商》(1720)等。19世紀初,被稱為“荷蘭19世紀初葉文藝復興新紀元先驅者”的著名詩人W.比爾德狄克(1756~1831)創作瞭《弗羅裡斯五世》(1808)和《第一個世界的末日》(1810)等詩體悲劇,標志著荷蘭文學與戲劇開始從古典主義轉向浪漫主義。到19世紀中葉,E.D.戴克爾(1820~1887)用浪漫主義筆調寫出劇本《出色的新娘》(1864)和無韻詩劇《皇傢學校》(1872)。19世紀80年代,荷蘭年輕詩人和作傢掀起“為藝術而藝術”的“1880年代文學運動”。其倡導者之一M.艾芒特斯(1848~1923)創作瞭註重心理描述的歷史詩劇《赫爾勒的阿道夫》(1888)和《為瞭人類》(1916)等。運動的主要人物 F.W.van靄覃(1860~1932)先後寫瞭詩體悲劇《兄弟們》(1894)、童話劇《理亞波》(1897)、以及社會諷刺劇《希望的土地》(1907)、《西爾斯宮殿》(1910)等。

  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葉,荷蘭的第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劇作傢H.海厄曼斯(1864~1924)在阿姆斯特丹親自領導“荷蘭劇團”,並從事戲劇創作。他的劇本譴責資產階級道德,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處女作是1893年發表和上演的獨幕劇《亞哈綏魯》,後來又陸續創作瞭《猶太人區》(1898)和《好望號漁船》(1900)等30餘部劇本。這個時期也出現瞭一批關心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劇作傢,如伊娜·包迪·巴克爾(1875~1966)、J.西門斯-梅斯(1863~1948)、W.舒爾曼(1879~1915)、赫爾曼·魯爾芬克(1883~1957)、伊·威·施密特(1886~1937)、H.特爾林克(1879~196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荷蘭被納粹德國占領,戲劇活動處於低潮,隻有個別劇作傢還從事戲劇創作。戰後,荷蘭戲劇活動日漸活躍,一些劇作傢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荷蘭對印尼發動殖民戰爭的經歷創作瞭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戰爭和殖民主義的劇本,比較著名的有愛德華·霍爾尼克(1910~1970)的《訪客》(1952)、《水》(1957)和《幸存者》(1968);T.佈魯林(1926~  )的《消失瞭的村莊》(1958);M.戴克爾(1896~1962)的《行動起來》(1919)。《行動起來》出版後不到一年就演出100多場,後又在瑞典、丹麥、以色列等國演出。此外還有J.斯塔爾(1925~  )的《最後一個隱退者》(1958)等等。奧托·狄克(1925~  )寫瞭7部反殖民主義的獨幕劇,後於1966年匯集出版瞭名為《殖民主義者的末日》的劇作集。

  50~60年代,戲劇創作中還出現瞭不少取材於古代神話、宗教或歷史的作品,例如:馬克斯·克洛塞(1912~  )的《俄狄浦斯和他的母親》(1951)、斯蓋克·威陵(1895~  )的詩劇《奧德修斯哭泣》(1953)、赫拉·斯·哈斯(1919~  )的神話劇《黑暗中的一根線》(1964)、貝爾特·謝爾貝克(1918~  )的神話詩劇《一頭死去的巨獸》(1963)、范·德·赫拉夫特(1920~  )的宗教劇《通向月亮的梯子》(1954)等。此外,還有托尼·佈魯林的荒誕劇《粉筆的眼睛》(1963)、J.沃克爾斯(1926~  )的荒誕劇《沒有建成的通天塔》(1963)、安東·柯爾哈斯(1912~  )的歷史劇《白雪公主,別這樣幹》(1966)等。

  70年代後,戲劇界比較突出的劇作傢是 H.克勞斯(1929~  ),他創作瞭從《早晨的新娘》(1955)到《拉達柯斯的房子》(1977)等27部劇本。重要劇作傢還有哈利·穆裡斯、威·弗·赫爾曼斯、Y.克爾斯(1931~  )、G.赫林迦(1937~  )等。

  較為成功的劇團有1971年成立的“荷蘭戲劇團”,由於1980年創作和上演《允許送入醫院》而獲得“意大利獎”;1972年成立於鹿特丹的“品塔劇團”,專門表演芭蕾舞與啞劇相結合的幽默啞劇,並經常赴國外演出。

  80年代,荷蘭劇壇持續活躍。1980年荷蘭戲劇研究所和荷蘭廣播基金會聯合出版瞭《1980年荷蘭戲劇與電視年鑒》。一些劇團繼續上演保留劇目,如名劇作傢海厄曼斯的《鏈環》和《養子》等,同時也上演瞭不少新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