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弗勒斯馬爾蒂

  匈牙利詩人、戲劇傢。出生在一個破落的中等貴族傢庭。中學畢業後,曾充當傢庭教師,並在大學攻讀文學和法律。他閱讀瞭匈牙利和西歐、古希臘羅馬大量的文學作品,深受西方啟蒙運動時期先進思想的影響。25歲時發表長詩《卓蘭的的出走》(1825),成為全國聞名的愛國詩人。1826年定居佈達佩斯,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輯工作。1828至1832年主編著名的刊物《科學匯編》及其文學副刊《花冠》。1830年被選為匈牙利科學院院士。1837至1847年參加文學雜志《祖國的晨曦》的編輯工作。他是匈牙利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寫瞭許多史詩和詩劇,其中較重要的有《廢墟》(1830)、《兩座鄰堡》(1831)、《血的婚禮》(1833)、《面紗的秘密》(1835)等。這些作品歌頌民族英雄,抒發詩人的愛國情思,啟發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他還善於借鑒民間文學作品,他的詩劇《鐘哥與金黛》(1831)和敘事詩《美麗的伊倫卡》(1833)等,即取材於民間傳說。《鐘哥與金黛》描寫一對戀人歷盡艱辛,沖破阻撓,最後獲得幸福的故事,它譴責瞭黑暗勢力,歌頌瞭青春和愛情的力量。19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漲,匈牙利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發展,弗勒斯馬爾蒂寫瞭《號召》(1836)、《致李斯特·費倫茨》(1841)、《戰歌》(1848)等詩,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暴政,要求民主自由和民族獨立。

  弗勒斯馬爾蒂曾積極投身於1848年匈牙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後又參加瞭反對哈佈斯堡王朝的民族獨立戰爭。革命失敗後被迫隱居。晚年的詩篇如《序言》(1850)、《老茨岡》(1854)等,哀嘆國傢和民族的不幸,為人類的前途擔心,流露出某些悲觀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