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文學理論傢。出生於魁北克省。1933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1940年在牛津大學得碩士學位。此後在多倫多大學任教。

  弗賴的第一部文學理論著作《可怖的對稱:威廉·佈萊克研究》(1947),接觸到瞭文學作品的群體特徵,他指出佈萊克的一套象徵體系似乎是獨創的,實際上與其他詩人有驚人的類似之處。

  40、50年代美國文學理論界幾乎全被新批評派所控制,新批評派是形式主義文學理論流派,他們要求對單單個文學作品作細致的結構和語言技巧分析,排斥從任何其他立場研究文學,甚至拒絕討論作品之間的關系。弗賴最著名的理論著作《批評之解剖》(1957)是結束新批評派統治的裡程碑式的作品,其中把從古希臘以來的歐美文學幾百部作品安放在一個規模宏大的模式中,並認為歐美文學的演變是一個大循環,即從喜劇轉向傳奇,再轉向悲劇,最後變成諷刺;在這過程中主人公從神、從超人的英雄變成普通人,最後變成歐美現代文學中常見的可憐蟲,“反英雄”。但是當代的諷刺文學中又重新出現類似原始神話的那種人類無法控制和理解的世界,這個循環看來又將周而復始。

  弗賴這種以文學演變模式為重點的研究,比起新批評派的單篇細評法來,顯得視界開闊,接近結構主義的系統分析方法。《批評之解剖》造成的轟動使許多青年學者離開新批評派的軌道,走向結構主義。但是這種批評方法隻註意文學作品之間的異同點,而不分析每部作品本身的特點,也忽視作品的評價,因此,文學作品實際成瞭模式的註解。弗賴因而走向瞭另一種形式主義。

  弗賴的文學理論也是20世紀初以來歐美神話基型學派的理論的發展。在他看來,“基型”是一種反復出現的典型形象,是表現在作品群體中的形式因素。以前的神話基型學派主要是從人類學和榮格的心理分析理論出發,註重從種族集體心理中探討基型的形成。但弗賴否認基型的心理因素,認為基型完全是文學形式因素的繼承關系形成的。

  弗賴在60、70年代發表的著作繼續瞭從神話基型理論進行作品群體分析的路子,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同一性的寓言:詩的神話研究》(1963)、《自然的展示:莎士比亞的喜劇與傳奇劇之發展》(1965)、《伊甸園之復歸:關於彌爾頓史詩的五篇論文》(1967)、《頑強的結構:文學批評與社會研究》(1970)、《世俗聖經:傳奇結構研究》(1976)等。由於研究范圍相對集中,這些著作對作品特點的分析比較細致。

  弗賴的研究工作對美國當代文學理論有很大影響,被認為是結構主義思潮進入美國的領路人。他是美國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英國學士院通訊院士。為瞭表彰他為加拿大文論界贏得的國際聲譽,1958年加拿大皇傢學會授予他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