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月刊。1946年1月10日創刊於上海,鄭振鐸、李健吾主編。1947年11月出至第4卷第2期停刊,計出20期。自1948年9月至1949年8月,又陸續出版“中國文學研究號”上、中、下三冊。該刊先後共出版23期。

《文藝復興》“中國文學研究號(中)”

  這個出版於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刊物,旗幟鮮明地為爭取人民民主而鬥爭。鄭振鐸在《發刊詞》中說:“抗戰勝利,我們的《文藝復興》開始瞭;洗蕩瞭過去的邪毒,創立瞭一個新的局勢。我們不僅要繼承五四運動以來未完成的工作,我們還應該更積極的努力於今後的文藝復興的使命;我們不僅為瞭寫作而寫作,我們還覺得應該配合著整個新的中國的動向,為民主,絕大多數的民眾而寫作。”在悼念聞一多犧牲及紀念魯迅逝世十周年、聞一多逝世一周年時,《文藝復興》都出有專號和特輯,分別發表瞭許多文章,抨擊醜惡現實,呼籲人民民主,渴望人民中國的誕生。

  在《文藝復興》上發表作品的作傢很多,有茅盾、郭沫若、巴金、曹禺、葉聖陶、王統照、朱自清、丁玲、景宋、馮雪峰、李廣田、臧克傢、師陀、錢鐘書、沈從文、楊絳、蹇先艾、沙汀、艾蕪、靳以、周而復、吳祖光、唐弢、季羨林、蕭乾、方敬、吳巖、羅洪、劉北汜、路翎、梅林、林煥平、豐村、駱賓基、許傑、蔣牧良、艾明之、汪曾祺、徐遲、楊剛、田濤、任鈞、辛笛、陳敬容、唐湜、唐祈、袁可嘉、范泉、荒蕪等。長篇小說《寒夜》(巴金)、《圍城》(錢鐘書)、《引力》(李廣田)的連載,引起廣大讀者的關註。該刊登載的劇本,有曹禺的《橋》,楊絳的《風絮》,李健吾的《青春》,丁玲、陳明、逮斐的《窯工》等。《橋》揭露瞭官僚資本對民族鋼鐵工業的扼殺。劇本隻發表瞭二幕三場。《窯工》寫解放區的故事。《文藝復興》以發表創作為主,同時也兼刊評論和翻譯。刊物上發表的書評,作傢回憶錄等,對瞭解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有一定價值。

  鑒於“這許多年來,有許多專傢們,對於中國文學作瞭不少很深湛的研究,而沒機會發表他們的文章”(諦:第3卷第3期《編餘》),《文藝復興》於1948年出版“中國文學研究號”。三冊專號中發表瞭聞一多的遺著《伏羲與葫蘆》,刊登瞭郭紹虞、餘冠英、朱自清、吳晗、吳曉鈴、趙景深、馮沅君、王瑤等人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論著,季羨林、王統照關於中外文化交流,唐弢關於新文學研究的論文,都頗有學術價值。20年代,《小說月報》曾出“中國文學研究”專號;30年代,《文學》也刊出一個同名專號;40年代,《文藝復興》又出瞭這樣的專號。鄭振鐸在他主編的三個大型文學刊物上,都開辟瞭“中國文學研究”專號,為中國文學的研究,作出瞭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