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月刊。1940年1月15日創刊於重慶。文學月報社編輯。創刊初期設有編委會,實際負責編輯者孔羅蓀、戈寶權等。讀書生活出版社發行。1941年12月10日出至第3卷第2、3期合刊後被迫停刊。共出版15期。主要撰稿人有:孔羅蓀、戈寶權、光未然、羅烽、黑丁、力揚、歐陽山、張天翼、葛一虹、以群等。

  刊物宗旨強調要發揚“年青的、戰鬥的姿態”、“健康的、堅實的精神”;在編輯內容上,側重於“在新的理論建設中”,“展開嚴肅的文藝批評評工作”;在“汲取與介紹外來文化”上,“有計劃”(《發刊詞》)地翻譯與介紹外國進步的作傢作品。

  重視文藝理論批評的建設,緊密結合現實的文藝思想鬥爭,是刊物的一個特色。“文藝短論”專欄廣泛地提出瞭抗戰文藝運動中的統一戰線、文藝批評、創作方法、文藝大眾化等問題。1940年開展文藝的“民族形式”問題過論後,刊物上發表“特輯”,召開座談會,發表茅盾、潘梓年、光未然、葛一虹、力揚等人的文章和通信,在討論中產生廣泛的影響。此外,刊物上關於“與抗戰無關”的論爭,對“作傢的主觀與藝術的客觀性”的討論等,都是與現實的文藝運動密切聯系,與刊物“願展開嚴肅的文藝批評工作,加強文藝建設的力量,推進文藝運動的影響”(《發刊詞》)的主張是一致的。

  有計劃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特別是俄國和蘇聯的作傢作品,是刊物的另一個特色。先後編輯瞭“蘇聯文學專號”,以及馬雅可夫斯基、高爾基、萊蒙托夫,蘇聯新共和國文學,蘇聯抗戰(文學),(蘇聯)兒童文學,美國文學等“特輯”,發表翻譯作品和評介文章。列入“作傢介紹”專欄的有:蘇聯作傢阿·托爾斯泰、江佈爾、奧斯特洛夫斯基、揚卡·庫拉巴等人。“我們對於蘇聯文學的感想”特輯,組織瞭國內作傢十餘人舉行座談會。在1941年前後國民黨統治區政治的低氣壓下,文藝運動處於低潮,“為瞭增加文藝的教育意義,翻譯工作在今天有著非常迫切的需要”(《發刊詞》)。刊物在這方面發揮瞭積極的影響。

  文學創作在刊物上占有相當的篇幅。先後發表瞭黑丁、羅烽、艾蕪、力揚、王亞平、草明、以群、洪深、陳白塵等人的作品。刊物上還發表來自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包括沙汀、劉白羽、袁勃等人的作品。

  刊物上每期登載的“文壇備忘錄”專欄,報道瞭文藝界和作傢的動態,是瞭解抗戰時期文藝活動的珍貴史料。

  《文學月報》在抗戰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雜志中較有影響,在宣傳抗日和爭取民主的進步潮流中,發揮瞭積極的作用。從第2卷開始,它在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經常脫期出版,難以支撐;第3卷第2、3期合刊脫期半年出版後,被國民黨政府吊銷登記證,宣告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