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成立的文學社團。它“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文學研究會簡章》),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均傾向於現實主義。

  五四運動以後,一些經受新思潮衝擊並且懷著美好希望覺醒過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渴望通過文藝來表述自己的政治苦悶和人生理想;文學革命的發展也要求在創作實績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學社團於是應運而生。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它的發起者與參加者後來有許多成為對中國新文學運動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裡。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傢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

  文學研究會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編輯叢書外,還組織成立瞭“讀書會”。“讀書會”設中國文學組、英國文學組、俄國文學組、日本文學組(以上按國別分組)、小說組、詩歌組、戲劇文學組、批評文學組(以上按文學類別分組)。規定凡文學研究會會員均須加入讀書會。這對提高會員文學素養和創作及研究水平起瞭積極的作用。

  文學研究會的會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經過革新由沈雁冰接編後由鄭振鐸等人相繼主編的《小說月報》(自第12卷第1號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號止,不計號外,共出132期);此外還陸續出刊瞭《文學旬刊》(《文學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編輯的兩種。上海《文學旬刊》自1921年5月作為《時事新報》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學》,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學周報》,始脫離《時事新報》單獨發行。北京《文學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詩》月刊(1922至1923年,共7期)等刊物。出版瞭以介紹外國文學作品為主同時也註重本國新文學創作的《文學研究會叢書》。

  文學研究會奉行的原則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消遣品,也反對把文學作為個人發泄牢騷的工具,主張文學為人生。”(沈雁冰《關於文學研究會》)從“為人生”出發,他們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反對唯美派脫離人生的“以文學為純藝術”的觀點。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產生瞭一批所謂“問題小說”。

  文學研究會在反對封建主義、反對鴛鴦蝴蝶派的遊戲文學方面采取瞭一致的態度,不僅反對舊禮教,也反對舊文學,對《禮拜六》、《遊戲雜志》一類刊物進行瞭有力鬥爭。但會員們在建設新文學的具體主張上意見並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員抽象強調“善”和“真”;有的雖然提倡“血和淚的文學”,但在反對借文學“闡道翼教”封建觀念的同時,卻又承認“作者無所為而作,讀者無所為而讀”的“非功利”的觀點。另一些成員則比較明確地鼓吹進步文學的主張,提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在被迫害的國度裡”,作傢應該註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

  在創作方法上,文學研究會繼《新青年》之後,進一步高舉現實主義的旗幟,強調“新文學上的寫實主義,於材料上最註重精密嚴肅,描寫一定要忠實”。由於當時的時代限制和理論局限,他們分不清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界限,理論主張中常夾雜著自然主義的成分。

  文學研究會十分重視外國文學的研究介紹。他們的目的一半是為瞭介紹外國的文藝以促進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一半是為瞭介紹世界的現代思想(茅盾《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他們著重翻譯俄國(包括後來的蘇聯)、法國、北歐及東歐諸國、日本、印度等國的現實主義名著,介紹瞭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莫泊桑、羅曼·羅蘭、易卜生、顯克維奇、阿爾志跋綏夫、安特萊夫、拜倫、泰戈爾、安徒生、蕭伯納、王爾德等人的作品。該會會刊《小說月報》出過“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等特號和“被損害民族的文學”專號,出過“泰戈爾號”、“拜倫號”、“安徒生號”等專輯,在介紹外國進步的現實主義文學方面作出瞭很大努力。

  文學研究會成立宣言帶有著作工會色彩。它宣稱,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希望“著作同業的聯合”,以“謀文學工作的發達與鞏固”。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他們後來的活動未能完全按計劃進行,組織相當松散。1932年初《小說月報》停刊後,該會活動即基本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