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著作。唐代張彥遠著。張彥遠,字愛賓,蒲州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人。出身於頗富收藏的宰相世傢,學問淵博,擅長書畫。官左僕射補闕、祠部員外郎、大理卿。著有《法書要錄》、《彩箋詩集》等。《歷代名畫記》成書於大中元年(847),是他盛年之力作。

《歷代名畫記》

  全書10卷,可分為3部分:①對繪畫歷史發展的評述與繪畫理論的闡述,即原書卷一全部與卷二前2節。其中“敘畫之源流”一節論述繪畫之起源及其與政治、教育的關系。“敘畫之興廢”一節敘述歷代皇室貴族藏畫的聚散興廢。“論畫六法”一節闡述謝赫“六法”,並指出“上古”、“中古”與“近代”畫風的不同。“論畫山水樹石”一節論述魏晉以來山水畫的發展演變。“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一節對歷代畫傢的師承淵源和時代、地域給予繪畫的影響詳加敘述。“論顧陸張吳用筆”一節則對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4位畫傢筆法風格詳加剖析,著重論述瞭吳道子的藝術造詣。②有關鑒識收藏方面的敘述,即原書卷二後3節與卷三。其中,“論畫體工用拓寫”一節提出品評作品的5個等級:自然、神、妙、精、謹細,並論及繪畫材料的選樣與加工摹制。“論名價品第”一節述及一些畫傢作品的品位與價格情況。“論鑒識收藏購求閱玩”一節論述鑒定與收藏的關系和購求、收藏、賞玩、保養等有關知識。“敘自古跋尾押署”一節記述古來跋尾押署的體制,兼及一些重要的鑒識人與裝裱手。“敘自古公私印記”一節著錄古今重要收藏傢的用印。“論裝背裱軸”一節是有關裝裱歷史、裝裱技術與裝裱體制的記敘。“記兩京外州寺觀壁畫”一節著錄瞭當時長安、洛陽等地寺廟壁畫的作者、題材、與位置、與藝術特點。“述古之秘畫珍圖”一節是古來相傳的一些作品圖名的著錄。③原書卷四至卷十,系370 餘名畫傢傳記,始自傳說時代,終於唐代會昌元年(841),大體按時代先後排列。或一人一傳,或父子師徒合傳,內容有詳有略,大略包括畫傢姓名、籍裡、事跡、擅長、享年、著述、前人評論及作品著錄,並有張彥遠所列的品級及所作的評論。

  本書總結瞭前人有關畫史和畫論的研究成果,繼承發展瞭史與論相結合的傳統,開創瞭編寫繪畫通史的完備體例。作者盡可能占有豐富資料,從當時達到的理論認識水平探討繪畫史的發展過程及其內在聯系,並以系統的繪畫史實來支持其理論認識。全書以大量的篇幅闡述繪畫史及某些畫科史的發展演進,討論重大的理論問題。傳記部分則分等列傳,在寓褒貶、明高下的同時,較全面地匯集畫傢生平、思想、創作等有關資料,充分引證前人的評價,又不為前人所局限,做到有分寸地評價畫傢的得失。此外,作者更能從繪畫創作欣賞的全過程著眼,把著錄、鑒藏、流傳、名價以至裝裱也納入瞭研究畫史的必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畫史的研究提出瞭完整的體系。該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第1部系統完整的繪畫通史,亦具有當時繪畫“百科全書”的性質,在中國繪畫史學的發展中,具有無可比擬的承先啟後的裡程碑的意義。

  本書編入瞭極為豐富的繪畫史料,其資料來源除前代繪畫史籍外,還包括大量的史書、小說雜著、文集。史書如《世本》、《續晉陽秋》、《後魏書》等;小說雜著如《說苑》、《兩京雜記》、《續齊諧記》等;文集如《王廙集》、《謝莊集》等;繪畫史籍如孫暢之《述畫記》、彥悰《後畫錄》、顧況《畫評》、竇蒙《畫拾遺錄》等;雖系摘錄、引用,但在不少原書已經散佚的情況下,該書不僅為後人提供瞭匯集整理前人史料的范例,也保存瞭許多重要的繪畫史料。

  在繪畫理論上,該書既承繼瞭前人的認識,有所闡述發揮,如“論畫六法”;又總結瞭新的經驗,探討瞭新的問題。如提出繪畫的功能不僅是用以“鑒戒賢愚”,而且還用以“怡悅情性”,指出“書畫用筆同法”;提倡“自然”,以“自然、神、妙、精、謹細”等來排列畫藝高低的品第。所有這些,都比較集中地反映唐代中後期繪畫理論的新發展。

  該書的缺點有二:①因厚古薄今而對同時代的繪畫缺乏重視,編入資料較少;②受封建士大夫的藝術觀點的局限,以為古之善畫者“莫匪衣冠貴胄、逸人高士,……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存在著一些階級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