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絲織品。古文獻中又有克絲、克繡、刻絲之稱,皆屬字異、音同、意同。緙絲是以本色熟絲作經線,以彩色絲線作緯線,先將要緙織的紋樣描繪在經線上,再用小梭按其不同色彩和紋飾分別織緯,緯線不通梭織造,採用局部回緯織制,因而在不同色彩或不同紋飾輪廓之間互不相連,似刀鏤刻狀,故稱緙絲。

  這種特殊的緙織方法,最早源於漢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毛織物,稱為緙毛。在新疆漢墓中有許多這類實物出土,《晉書》稱為鏤罽,漢、唐時期始用蠶絲作原料,始稱稱緙絲。蒙古諾音烏拉漢墓出土山石紋緙絲殘片,新疆阿斯塔那206號唐代張雄夫婦墓出土舞俑腰帶葉紋緙絲帶,北宋緙絲紫天鹿,緙絲《紫鸞鵲譜》,南宋沈子蕃緙絲《梅花寒鵲圖》,朱克柔緙絲《蓮塘乳鴨》,元代緙絲《東方朔偷桃》等,大致反映瞭元代以前緙絲工藝技術的發展概況。特別是經南宋時期出現的沈子蕃、朱克柔等一批優秀的緙絲工藝傢的努力,使緙絲工藝超越瞭實用美術的范圍,而以卷、軸、冊頁的形式摹緙名人書畫,發展成一門供人們欣賞、具有審美功能的新興藝術品瞭。明清時期緙絲技術繼承瞭宋元緙絲的優秀傳統,而有著極大的發展。這個時期除緙織袍服、屏風、靠墊、桌圍、椅披、包首等實用品外,還大量緙織詩文、書畫、佛像等,表現領域更加擴大。在緙絲技術上創造瞭透緙,即雙面緙的工藝,緙工精細,正反兩面紋飾均精彩一致,同時又將緙絲與刺繡兩種不同的工藝,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有時甚至采用畫面加淡彩渲染的方法,極大地豐富和提高瞭緙絲技術的表現力。

南宋沈子蕃緙絲《山水圖》軸

  緙絲的主要技法有:①構邊線,又稱構緙,有單股和雙股構邊線之分,用於緙織紋飾的輪廓線。②結,在兩暈或三暈色之間,另豎向緙織一條線。起調和及增強色彩層次感的作用。③摜緙,在兩色之間,橫向緙織1~2條線,起到調和及暈色的作用。④戧,分為長短戧,由兩種色線間隔緙織長短不同的線條;木梳戧,由兩種色線間隔緙織長短相同的線,形如梳齒狀;鳳尾戧,由兩種色線交替緙織長短、粗細均不同的線條,形如鳳尾狀。上述3 種戧緙方法,均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緙織,目的是達到色彩的過渡變化和暈色的效果。參和戧,是從下至上由深色逐漸退暈到淺色,使之增加立體感和質感;包心戧,由外向中心部位,逐漸由深色過渡到淺色的緙織,作用與參和戧相同。⑤搭梭,又稱“橫門閂”,在2 個色區的開口之間緙織一梭,使其搭連一起,增強牢度。⑥子母經,分單子母經和雙子母經,用1根緯線,在2根經線上纏繞,如緙織璽印的邊框。⑦盤梭,用2把梭子在1根經線上上下盤繞緙織,表現編織紋。⑧繞梭,用一種色線在經線上纏繞緙織,表現葉脈的紋路。⑨透緙,又稱雙面緙,要求緙織精工,換梭時藏好線頭,不露痕跡,達到正反兩面花紋一樣,主要應於緙織宮扇、圍屏、單朝袍等物品。